2023年10月25日,东莞外国语学校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开展“粤兵两地同上一节课”联合研修活动,由三师二中刘亚威老师与万里之外的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许小羚老师共同上了一节以《锦瑟》为题的诗歌赏析课。
为了上好这堂课,刘亚威老师与许小羚老师在课前经过精心设计,关注教学环节设计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学生参与的有效度,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做好准备。
正式授课前,刘亚威老师视频连线向东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们介绍图木舒克市的地理位置和学校的相关情况。两地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互动,并合照留念。

在课堂上,刘亚威老师和许小羚老师以“《锦瑟》中的用典”为核心话题,先以删减法,将“锦瑟”作为重点分析的典故,引导学生借助“典故的流变——典故的多样含义——典故与诗歌整体情感的缝合”这一线索,理解典故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意义。

紧接着,以“锦瑟”为其他典故解读的生发点,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探究诗歌中其他四个典故的流变,并且为四个典故建立联系,使得它们放进《锦瑟》原诗中时,诗歌能够构建出完整的诗境。

课室里,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相互探究。“美好理想之物带来的伤感”“诗人的关注点聚焦在人生体验的感受上”“求而不得的苦涩”……学生们发现,李商隐在《锦瑟》中抽取了几个典故的共性,而与这共性挂钩的情感正是诗歌影响读者阅读感受的重要途径。

《锦瑟》中的用典带来的开放性促成了学生的开放性解读,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氛围的融洽则使得开放性解读的生成成为可能。
“粤兵两地同上一节课”提供了两校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教研平台,也加强了粤兵两地的师生交流,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在学生们的心中变得更加深刻。

撰稿:许小羚
编辑:杨笛
初审:刘亚威
复审:魏德才
终审:蔡俊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