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300元3小时_400元2小时快餐联系方式_400元2小时快餐联系方式

课后服务放异彩,多元课程促成长——2023年东莞市课后服务科普课程建设与评价交流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3-07-07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根据《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为深入推进科学教育,更好地开展“科普430”课后服务,7月5日2023年东莞市课后服务科普课程建设与评价交流研讨活动于东莞外国语学校顺利开展。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人严考全、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员邓汉盘、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科学教研员何建东、东莞外国语学校刘守君副校长、陈彩虹副校长出席了本次活动。此外活动还有幸邀请茶山镇第二小学副校长兼任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陈枫堰、省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发言代表王勇、学校经验交流发言人6人、省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或工作室代表25人及镇街(园区)科普(科学)教研员和全市小学课后服务负责人共200多人参加本次活动。

一、东莞外国语学校合唱团表演

E372

E26A

活动开始前,我校合唱团精彩演绎《和你在一起》和《Koosen》两首风格迥异的曲目他们配合默契,为大家展示了高超的演唱水平,美妙动听的歌声更是赢得了台下老师的热烈掌声。

二、东莞外国语学校刘守君副校长致欢迎词

B671

活动伊始,东莞外国语学校刘守君副校长对来我校参加交流研讨活动的领导、专家及负责人表示热烈的欢迎。之后他简单介绍了我校课后服务的情况,充分肯定我校科普430的落实情况。最后他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各个学校都能有所收获,从而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三、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人严考全致词

A3B5

8BC6

严考全副主任首先向大家强调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接着大力肯定东莞市各学校科普教育的发展现状,同时引用其他地区优秀学校的案例,指出目前东莞市科普教育仍存在课程设置不足、专职老师配备欠缺等问题最后他对未来东莞市科普教育的发展寄予厚望,为各个学校的科普教育道路明确了方向。

四、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陈枫堰专家讲座

AD2E

陈枫堰专家从政策背景出发,明确开展科普430是顺势而为,时代所需。接着他以东莞市茶山镇第二小学为例,从场室设计、师资设计、课程设计三个方面分享学校落实措施。最后他希望通过科普430,能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从而引领学生未来前进的道路。

五、六个学校经验交流

1、东莞外国语学校 詹伟达

CA07

詹伟达主任首先总结了我校小学部关于课后服务的三年摸索经历,分析了课后服务常见的一些问题,并总结了我校由此开启的课后服务“三板斧”:自营、课程化、动态监测,从而减少家长在选课时的不必要费用同时在学术委员会的把关下,最终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博雅课程体系。之后他以在2023年东莞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课程《掌上问天气象站》作为案例分享。其中此课程灵活应用ChatGPT的部分引发在场老师纷纷赞叹。

2、莞城英文实验学校 戚思琴

B711

戚思琴老师从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实效五方面来分享莞城英文实验学校科普430的落实情况。其中课程管理由校内与校外双线并联双管齐下,在较为完善的课程实施后,教师与学生均硕果累累,收获满满。

3、松山湖中心小学 胡杰慧

C287

胡杰慧老师则从学校的师资配备、器材配套、社团管理、教学评一体化、家校联动、竞赛淬炼几方面来分享,充分展现了学校科普430顺利开展的各项保障工作,最后他感谢领导对科普430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表达了对未来科普教育的信心。

4、常平镇中心小学 邓春燕

B8AA

邓春燕老师首先对校本科普课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着她向大家介绍了学校与少年宫相邻的地理位置,因此学校充分发挥优势,与少年宫联合开展各项科普活动。同时她强调对课程评价验收的重要性,最后她从课程类别、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大方面分享了对课后服务的后期规划。

5、桥头镇第四小学 罗见平

BC8A

罗见平老师分享了学校科普430的落实措施:如在师资方面,定期组织科技辅导教师小组会议,保障师资水平;组建多样社团,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构建完善的社团成员招募机制;举行科技活动周,给学生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交流平台。之后他还向大家重点介绍了学校特色科普课程:无线电测向、机器人DIY课程、航空模型、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等。

6、厚街竹溪小学 钟作尧

D2E9

钟作尧老师展示了学校三大融合机制,分别与社会人力资源、校本选修课程、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其中校本选修课程在类型上分为体育类与综艺类,在内容上分为社团课及素质托管,学生专业人才培养分为普及型、提高型、专业型梯队。

六、省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代表王勇发言

B817

AE40

王勇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松山湖北区学校所构建的“觅·未来”课程体系,包括觅知、觅行、觅思、觅趣、觅雅,分别指向的是基础课程、拓展课程、融合课程、社团课程、活动课程。接着,他从工作室推进科学课程空间建设及教育评价探索两方面也进行了分享。以“评价立校”为指引,学校尤为重视课程评价,由此确定了评价指标、评价工具、评价主体、评价激励等多方面内容。

七、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员邓汉盘发言

80C5

C624

邓汉盘老师向大家说明了近期开展教研活动安排,并用视频的形式展示了各学校科普430案例提交情况。之后他充分肯定各学校的课程整体规划较完善,但指出,如何优化评价、开课率、场地这三个问题,形成学校品牌与特色,是目前学校仍需探讨的问题。最后他引用教育部红头文件向各学校提出几点要求,如充分调动校内及第三方师资力量深化落实科普430,并表示后续教育局仍会继续推进科普430。

CE27

活动结束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撰稿:尹梓琪

编辑:杨笛

初审:詹伟达、周颖

复审:谭萍

终审:蔡俊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