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柔阳催眠着苍翠的万物,一只叫白鹭的鸟儿舒展着灵性的翅膀,掠过山峦水畔,消失在流光溢彩的秋色里。我们身在其中,看洁净的白云,成群的牛羊,还有浣衣归来的阿婆,优美、安谧、空旷。秋天的英西,这个生动而又传神的名字,它收藏着盛夏故事里的动人情节,它遗留着时光温润的痕迹,也镌刻着同学们童年成长的足迹。

2019年11月4日至22日,我校六年级的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完成了年级规划的为期三周的研学活动课程。第一周,同学们学习茶文化的历史和诵读唐宋两个时期写茶的诗歌;第二周,通过讲座的形式跟着初中地理王静芳老师了解喀斯特地貌;第三周,走进山水英西,探访彭家祠,感受民俗智慧;采摘品鉴有机红茶,浸润传统文化;徒步英西峰林,畅叙同学情谊。通过项目式学习,让课堂与自然建立链接,推动孩子们感悟生命情谊,是本次研学活动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峰峦起伏,江水萦绕的英西给孩子们无限的诗意遐想。走进这样的课堂中,秀丽的长湖环绕,神秘的琵琶山吸引,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温暖、纯真、快乐、有创造力、热爱沟通……

【感悟自我与过去:岭南“小布达拉宫”】
学科融合和合作学习是本课程最主要的特征和途径。孩子们听当地老人介绍,寨山古堡彭家祠修建于明神宗年间,距今已四百余载。俯瞰彭家祠,你会发现,这是一个“螺地”:螺尖朝天,螺口卧溪,似吐如吸,栩栩如生。

一栋栋房屋从山脚一层一层盘旋至山顶,屋宇亭阁、祠堂馆舍、炮台敌楼分建成九幢,合大小九九八十一间房舍。为什么彭氏家族的人要把房子建在山上呢?同学们一番争辩和论证,原来一是为了抵御土匪,二是讲究风水布局。儿童正是这样在动脑与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自己正确的判断和信念。

同学们边走边手绘彭家祠路线图,坚定的脚步在这苍老而又穹劲的石阶,一步一笔画。林间的清风浸染着平静的心绪,这条曲折的路径,曾经被无数足印深情地叩击过,又被许多乡间故事淡淡地滋润着。在这里孩子们不经意地邂逅白居易诗中的意境:东邻起楼高百尺,璇题照日光相射。

那些被时光留住的一砖一瓦,铺叠在青天之下,深深地印入了同学们的心间。赵文浩同学这样写道:彩瓦红砖不觉旧,华林草木依旧秀。光洒石阶穹劲强,阵阵清风淡淡香。这样一种触摸历史的方式,悠远古香,是在学校课堂中难以实现的。我们庆幸,研学活动正是学校课堂的延伸。

【感知自我与自然:T三有机茶园】
千里如画,茶香如诗。霜降露凝,茶香正绵绵,夜磬如梦。 南风吹拂并春意,人在茶园里……
——莫建国词《欲醉茶园赋诗书》

这是同学们在欣赏茶艺表演时候播放的一首词,和着古典音乐和茶艺师雅致的斟茶动作,让人瞬间产生一种“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的冲动。

带着这样的期待,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实践操作,学习茶文化,绘制制茶工艺图:采茶(一芽两叶)——杀青(破坏鲜叶中的酶活性)——揉捻(挤出茶汁附着叶表面)——干燥(制止多酚类氧化)。最后各个嗅着茶香,品茗一番去了。

大自然是没有围墙的课堂,当我们年幼的时候,童年的美好时光总是和自然息息相关。同学们手中采摘的茶,滋养千古又滋养今朝,它洗净清风又洗净白云,它催醒了时间万物的神奇灵韵。张宸同学有感而发:英德红茶香满意,了解品尝需仔细。色泽通透味甚甜,沁人心扉皆留恋。

【感知自己与同学:徒步英西峰林】
静美的天空,几朵闲云,悠然来去。漫漫山路有同学相伴,时有蜂蝶嬉戏,彼此欢声笑语。看,连绵起伏的远山,云影在水波间荡漾,多么轻松自在,真正的诗画合一!研学活动前,任莉级长在动员会上叮嘱同学们:行走过程中,心里的诗情画意,要及时记录下来。就这样顺其自然地,同学们不自觉随手扯下几枝鲜艳的花枝,做了一支乡土的画笔,蘸着清净的溪水,写下童年的诗意。

吴思衡同学这样描写同学情谊:漫步在这山水之间,看着奇秀的山峰,清澈的小溪,绿叶衬着红花,高山围着河流,还有牛群在田地里为我们伴奏,欢声笑语洒满一路……此时此刻,你就在我身旁,却隔着整个银河。我笑了,是啊,我承认。我被困住了,永永远远地被困在了,一个叫“思念”的笼子里。

纯真的孩童眼中,一景一物,都有情意;日月山川,皆可温柔。杨绛先生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老师觉得“串门儿”似的行走是另一种方式的“阅读”。研学活动结束后,杨同学的妈妈在班级群里感慨说道:“我的孩子回来说,虽然研学小组中他自己是主力,但其他同学的配合让他非常感动,在以后的学校生活里他也要努力配合他人!”孩子,可得成长处唯书本与山水间,你们的童年在行走中闪烁光芒!

不用过多的语言,不用过多的行动。同学,与你行走的刹那,我们的情谊绵绵长!
《沉醉不知归路》片段
作者:604班贾欣宜
我醉了,
醉于这幽美的英德峰林。
在这里,
我们嬉笑、打闹、享受自由的美;
我醉了,
醉于这浓烈的同学情。
在这里,
我们相伴、鼓励、享受纯真的美;
……
如此让人沉醉,
沉醉不知归路。

作家阿来说:我会背着我的新书,在没人看见的地方放一本。就是交给自然,交给风雨,并不是希望它永存,我想让清风来翻阅它,雨水来淋湿它,这也是自然阅读并感应书的方式,如果它们有意志。我们设计的研学活动课程正是这样,让孩子行走在山水间,让清风、雨水去翻阅孩子们内心的书籍,感应他们的内心世界。




撰稿:吴春芳
审核:谭 萍、任 莉、郭雪梅
编辑:陈钰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