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300元3小时_400元2小时快餐联系方式_400元2小时快餐联系方式

博雅少年赴梅州,笑问客从何处来——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一级梅州研学旅行课程(一)

发布日期:2019-11-29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开篇语

研学旅行课程属于学科综合实践课程,它是以校外实践、参观为主要载体,以体验式课程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科学、艺术素养的教学过程。

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的旅游意识。

我校以学科融合和项目式学习为指导理念,一直致力于推进主题化、系列化的十二年一贯制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本课程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将“体验生活”作为初一研学课程的核心主题。本次,初一年级开发出以“体验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梅州研学旅行课程。其中涵盖客家名人、客家建筑、客家美食、客家华侨、客家“非遗”、客家迁移、客家语言和客家习俗八大分主题,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客家文化。

image001.jpg

 

精心筹备篇

我校学生处及初一年级,探索制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准备,应急有预案”,完成了大量有效的准备工作,包括研学课程内容的开发、研学路线及主题的确定、研学手册的编写、家校研学旅行研讨会、研学旅行准备大会等等。

image003.jpg

image005.jpg

 

快乐启程篇

2019年11月20日,我校初一年级正式开启梅州客家文化的体验之旅。

早上七点,全体师生在升旗广场集合,举行隆重而简短的开营仪式。学生处孙军棵主任和落级行政梅淑萍副主任参与仪式。其后,孙主任把研学旗帜授予研学导师代表。

image007.jpg

 

第一站 中国客家博物馆

进入大门,一个大大的“亻厓”(客家话里是“我”的意思)字散发出浓浓的客家韵味。“亻厓”已经成为客家人的精神象征,不少地方把客家话称为“亻厓”话,“亻厓”也代表着客家人勤劳、能吃苦“肯挨”的特点。

image009.jpg

 

学生通过参观、听讲、调查等形式,加深了对客家历史知识的理解,深刻认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提高学生生活能力与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重要的辅助与整合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活动中。研学中,学生能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举例说明客家迁移、客家名人的名称、特征、历史评价及对自身生活、学习的启示,同时能够认识到博物馆参观的礼仪规范。

 

image011.jpg

 

通过深入的参观学习,同学们了解到客家人千余年来为了生存和发展,辗转迁徙,颠沛流离,世事多艰,从而养成了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的精神品质。然而这些敢于冒险进取的强者,并没有放弃儒学的传统教育,耕读传家,生生不息。

 

image013.jpg

 

中国客家博物馆,是国内唯一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馆内设有固定陈列《客家人》主题展览,以“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向世人展示客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image015.jpg

image017.jpg

image019.jpg

 

第二站 承德楼

客家建筑和客家美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参观、欣赏和体验,近距离接触客家建筑的艺术美,感受艺术的内涵,体验艺术的智慧,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艺术,学会欣赏艺术的美,养成求真、求美、求善的真性情。同时,通过制作和品尝客家特色美食,体验客家文化的味道,思考美食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客家建筑位列中国四大民居建筑之一,是客家民系迁徙过程中对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结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为围龙屋。

承德楼,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典型客家围龙屋。

 

image021.jpg

 

同学们参观了承德楼,初步了解到承德楼的建筑构造及历史文化,然后在承德楼体验制作客家萝卜丸子。晚餐过后,大家开展了研学沙龙,在张悦老师和曾晓纯老师的引导下,一起探究研学手册上的思考题。每位同学都积极发言,分享感受和收获,互相讨论,认真完成研学手册,让学习的知识得深化。

 

image023.jpg

image025.jpg

image027.jpg

image029.jpg

image031.jpg

image033.jpg

 

本日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很好地落实了我校的育人理念。我校初一学子在行走的课堂中,历经从体认、体验到体悟的全过程。结束只是新的开始,未来两天,我校初一级的研学课程,定能继续往纵深推进。在优秀走向卓越的道路上,定能知行合一,博雅致远。

 

image035.jpg

 

撰稿:赵浩波、张悦、陈晶、尤佳、汪媛

审稿:孙军棵、梅淑萍

编辑:陈钰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