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Good morning!
太好了!陆文晴同学的演讲太美了!听说她是我校辩论社的,非常的棒!感谢她在这个清晨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丽、浪漫的国度---英国,带进她不一样的异国之旅中。她带着一双细腻的眼睛去洞察英国旅行中的一草一木,辩证地去思考异国的人和事,她用活力四射的心去打量并感受着那个未知的国度对人们的善意。在这次旅途中,她改变了以往横冲直撞的风格,学会放慢步子博雅起来。
她点滴的感受让我们领略到了英国不一样的文化,同时也感受到了国际游学课程的魅力和这种不一样的学习方式给我们带来的益处。
真让我们羡慕,产生些许的嫉妒。嫉妒她这么小年纪就走出国门去开拓视野,提升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我第一次走出国门是2005年6月,那年我32岁,去的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土耳其。我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随团翻译在伊斯坦布尔参加国际文化节。在这个东西文明高度统合的国度里旅行一个月,我领略了丰富的东西文化。伊斯坦布尔---一座会偷走时间的内海湖城市,美到令人忘记时间,那里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最美的黄昏,还有最会撩人的土耳其人。他们见到中国代表团,竖起大拇指说“China!”。我感受到土耳其人对中国的友好。土耳其的音乐、肚皮舞、烤肉至今还常在我脑子里跳动。看完教堂里人们做礼拜的全过程,我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之巨大和他们对信仰的虔诚。在和接待我们的土耳其大学生的交流中,让我不断深刻反思我们的英语教学。那些大学生通常学好几门语言,高中才学英语,可那几个大一的学生虽然他们的英语没有我这个专业教师的英语流利,但他们完全能完成国际大会的英语沟通工作。反思我当时的学生,他们从初中或从小学开始学英语,到了大学会用英语沟通的人却很少。为什么?带这个问题我回到了祖国。当年8月我有幸调到东莞继续做高中英语老师,开始了我对教育新的追寻。
土耳其之旅开启了我对跨文化理解和换个角度看世界能力的重视,开启了我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追寻。2010年我去了英国一个月,2014年8月我带着大儿子和几个朋友的小孩去美国游学访校开辟国际教育资源,2015年5月我随尹校长去了新西兰基督城缔结姊妹学校,同年7月我带着莞外的师生团再次去到美国东西岸游学,陪同刘副校长缔结美国的姊妹学校。这些年来,我不断地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历史和教育,不断的探索和开发国际理解教育的路径和资源。到今天,莞外已和新西兰、美国、英国、德国、韩国等国家的十几所优质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开展了师生双向互访活动,短期交换生项目,游学插班课程以及留学项目。在刚过去的两个多星期里,我们学校先后接待了来自德国和韩国的师生交流团。学校为来访的师生精心设计了丰富的文化体验课程和交流活动,我们的同学、老师和家长积极参与其中。相信同学们在这些国际交流实践中运用英语,建立国际友谊,学习异国文化,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提升自我认识,同时也很好地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中国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我本人提高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理解,也加深了我对教育的理解和对学校课程的新思考。但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我自己对炎黄文化的严重不足,因此我不得不去恶补中国文化。学习中,我发现我们中国人共同追求三个字,或许可以用这三个字来浓缩我们中华精神,中华魂。
第一个字是“韧”。意为“柔软又结实,受外力作用时,虽然变形而不易折断”。~性(亦指顽强持久的精神)。中国人有“坚韧不拔”之精神,如同石板下的草,越压生命力越强。
第二个字是“和”。意为1.平和;和缓。有温~,柔~,~颜悦色等词语。2.和谐;和睦:~衷共济。我们追求团结,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平共处,和而不同。
第三个字是“仁”。意为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有~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等词语。
“文化之于人的成长如同树根之于绿叶,枝繁叶茂终究源于根基深厚、养分充足。”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围绕文化体验开展人才培养。
我希望我们的国际理解教育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那样:“促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将跨文化教育视为对不同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相互对话。通过留学课程,学生学到的是国际化的知识;通过跨文化交流项目,学生获得的则是跨文化理解和换个角度看世界的能力,是热爱和平的共识。
相信同学们未来真正成为“具有民族根基、国际视野、全面发展、追求卓越”的人。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表达我今天的主题:“读懂中国理解世界,提升国际理解教育水平”,东莞外国语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一直在路上。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