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东莞外国语学校选修课工作总结
新诗鉴赏与朗诵 课程
执笔人:陈庐耀
现代诗歌又称为“新诗”,其最能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特点: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因势象形,“鉴赏与朗诵”是解读新诗的恰当形式,我们初中语文备课组亦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原点。本学期历经十三课时,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兼顾亲情和爱情,师生收获颇丰,现作总结如下:
一、 以诵促悟,春暖花开
由于新诗的主题涉及家国情怀、离愁别绪等,与初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尚有差距。学生初次默读新诗,难以共鸣,更难悟情。因此,学生就像寒冬的枝桠,只等待朗诵的春风呼唤,方能盛开沁人心脾的花朵,就像海子诗的唯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例如:我们老师在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之时,“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学生默读《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类的意象,顿感陌生。接着,我们老师从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朗诵指引。课堂结束之时, 学生已能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诵《乡愁》。诗中所蕴含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学生已在朗诵中得以共鸣,更能悟情,课堂见效。
二、 以诵促演,春华秋实
本课程的评价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平时的课堂表现,二是最后的结业展示。本学期的结业展示是在第十六周,学生自行选择诗歌并配上适当的背景乐,着合适的服装,可以组合朗诵,可以独自朗诵,形式多样。
在结业展示上,每一组表现都是十分精彩的。既有《沁园春.长沙》的大气磅礴,又有《那一只蟋蟀》的凄凉惆怅;既有《乡愁》的温婉动人,又有《我爱这土地》的铿锵深沉;既有独自朗诵的意气风发,又有组合朗诵的默契配合。
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准备,不断地模仿和练习。精心搭配的衣服,反复挑选的音乐,无不透露着“新诗鉴赏与朗诵”留在孩子们心中的光。他们开始热爱诗歌,热爱用朗诵的形式去感受诗歌的魅力,结出了最美丽的果实。
最后,通过精彩的角逐,学生们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更收获了一次华丽的成长。回想他们刚刚踏入这个课堂时的扭捏、不自信和不知所措,此时的他们已然自信大方、拿捏有度,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这,就是“新诗鉴赏与朗诵”的魅力。
三、 以诵促写,妙笔生花
如果说新诗的朗诵教学,是学生的感悟和表演,那么,感悟是芽,表演是开花,写作便是结果,是结在方格纸上的丰硕果实。
例如:学生在写与朋友的误会与矛盾时,引用了郑愁予先生的《错误》“作为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作为题记。又如:学生为了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引用了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花》“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为开头。再如:学生习作《春天里的歌声》,为了表达对外公的怀念,引用了席慕蓉的诗作《渡口》“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来总结升华。
四、 以诵促教,锦上添花
当学生陶醉于朗诵的唯美意境时,我们初中语文科组亦收获累累硕果。
其一,新诗朗诵教学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以记叙性散文、实用类论说文和说明文和短篇小说为主,现代新诗教学备受冷落。本次选修课的内容,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范畴,妙不可言。
其二,新诗朗诵教学提升了我们的朗颂技巧。在备课时,我们深入研读了专著《朗读学》(张颂),对于朗诵教学有了理论认识的高度。在课堂实践中,为了夯实学生的朗读技巧,本课程从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诗歌朗诵五个方面进行设置,将基础的技巧分解开,将每一个技巧的训练都落到实处,融入到每一堂课中。对于朗诵技巧,我们既有了理论认识,又有了反复实践检验,内外兼修。
其三,新诗朗诵教学促进了我们的专业发展。正是由于新诗朗诵教学在内容上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在方法上历练了教学的深度,所以我们在专业发展方面攀上了新的高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本学期的回忆性散文、演说稿甚至文言文教学中,我们都能游刃有余地根据文本内容,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诵,让学生体味文本饱含深情的语言,鲜活高效。
总而言之,本学期的选修课——“新诗鉴赏与朗诵”,学生能够在朗朗书声中领悟到诗歌语言的花团锦簇,老师亦能在教学教研中阅尽了朗诵技巧的遍地开花。教学相长,亦若是则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