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教材处理能力及多媒体运用能力,东莞外国语学校陈燕名师工作室于12月25日成功举办了说播课、磨课活动,为即将参加五校联盟化学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青年教师谢舒婷提供了宝贵的蓄力机会。此次活动旨在通过“说”来促进“教”与“学”,通过“播”来精炼“研”,通过优秀的教学示范和经验交流,全面提升每位参与老师的说播课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

谢舒婷老师的说播课内容选自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化学反应原理》的第四章第二节《电解池》。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系统学习了原电池的相关原理,对氧化还原反应也颇为熟悉,并掌握了能量转化的方式和途径。谢老师通过“四线三环节”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她以电镀工程师的职业素养为引子,从电解氯化钠溶液的电极现象出发,逐步揭示电解池工作原理,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思考,自主构建电解模型,提升其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过程中加入氯化铜溶液,通过分析混合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这一复杂过程,有效提升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和模型认知水平。最后,学生们化身电镀工程师,成功将化铁勺变为“金勺”,这一实践过程强化了他们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深度整合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谢老师的课程设计充分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性。她运用真实案例和生动实验,激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热情。同时,课程设计突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通过实验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理解。这种设计不仅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化学学科的价值认同感。
谢老师的课堂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更具活力和参与感。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同时,谢老师采取了多样化的评估方式,通过实验反馈与项目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整体而言,谢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与学生自身的成长,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应如何更好地融入实际,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罗凤良老师对谢老师的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谢老师通过细致讲解电解池的认知模型,巧妙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其工作原理模型,并巧妙融入“电镀工程师”角色,使知识既结构化又贴近生活实际。课堂素材紧密围绕热门话题,如校运会、奥运会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学科自信心。课程设计基于真实情境,梯度合理,采用学生上台评讲、充当老师的方式,并引导学生查找文献、设计实验题,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的教育理念。

刘鑫增副主任特别强调了本节课的实验亮点,即让同学们一起见证“金勺”的诞生,这一环节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通过设计实验,学生们能够直观理解阳极和阴极的具体变化。刘主任还建议在课件上进行精简化表达,实验环节应突出情境创设与实验设计,课堂逻辑应从原理揭秘到模型建立再到模型应用的顺序展开,以此突破本节课的电解顺序重点和应用电镀过程的难点。

工作室主持人陈燕老师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可以更加深刻,对于放电顺序的学习,本节课的练习仍稍显不足。但本节课的逻辑非常清晰,通过“四线三环节”推进电解池的教学工作,实施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系统设计,有效促进了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在科组的共同努力下,谢老师经过精心准备、深入研究与巧妙设计,最终在比赛中充分展现了其卓越的专业素养,赢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赞誉,并成功荣获五校说播课比赛一等奖。此次说播课比赛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探讨、学习和成长的平台,通过“说”来探索教学之道,通过“赛”来推动教学研究,参与教学竞赛和赛课活动,无疑将极大地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上的提升,为他们开启新的成长高度,拓展更广阔的职业未来。

撰稿:莫小静、薛 岚
初审:陈 燕
复审:魏德才
终审:黄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