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二级,有这样一个家长组织,他们每个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分享会。每一次的分享会上,都会有几名家长自告奋勇,牵头其他家长进行教育类书籍阅读,并将读后感在会上分享。这个“家长读书分享会”,让家长从教育者转变为学习者,成为莞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23年5月21日晚,莞外初二年级组织了第四次家长读书分享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推动家校共育工作,激发家长读书热情,营造良好读书氛围。在孩子青春期更好地关心孩子的身心成长,在书中寻觅答案,在思维碰撞中找到方法,使家庭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次家长读书分享活动由805班陈心怡妈妈主持,初二年级各班家委会和家长代表出席。804班王甫捷妈妈、805班侯冠臣妈妈和809班黎睿朗妈妈做了读书分享。

王甫捷妈妈为大家分享的书籍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这本书问世已经四十多年了,但是到现在它依然是一本畅销书,作者所研究出来的这些沟通的方法和技巧,20多万个儿童教育的团体都在使用,有很多可取之处。作者从5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听话”。即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学到代替惩罚的六个技巧、鼓励孩子自立、学会赞赏孩子。

王甫捷妈妈认为,父母要能够尊重孩子的感受。当你把孩子的感受安抚下来、认同出来以后,孩子才愿意跟你沟通,然后邀请孩子跟你一起解决问题。另外,作为大人,我们需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替人解决问题的惯性。要相信孩子,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潜力。比起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成长更为重要。
侯冠臣妈妈分享了《追风筝的人》,这不仅是一部全球畅销小说,而且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同样精彩,非常适合跟孩子们一同观看。作者围绕着友谊、苦难、成长等旋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和救赎的故事。

她认为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家长千万不要忽略“朋友”对他们的影响力,友谊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学间的友谊,除了单纯和美好,和大人的世界一样,也会有争吵和冲突、嫉妒和伤害,甚至还会有孤立和排挤。建立友谊时,要学会分享和承担责任;懂得分享,才能赢得更多的信任;学会承担,才能不依附于人,更加独立,也更加美好。

黎睿朗妈妈分享的是《非暴力沟通》一书。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是一名美籍犹太人,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他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是:不带评论的观察、学会表达内心的感受、看见感受背后的需要和具体清晰地提出自己的请求。

黎睿朗妈妈呼吁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要学会倾听,多点耐心,像个朋友一样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问题,换位思考。只要多交流,很多问题都可以避免,父母也可以更好地解决孩子的青春期叛逆问题。同时,父母要多陪伴孩子,陪伴孩子旅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让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多去做运动,感受汗水,让孩子身心都得到很好的放松。

活动第二个阶段是答疑互动环节,家长们纷纷提出一系列比较关心的问题,比如:当叛逆期碰上更年期,如何控制情绪?住读的孩子如何有效和父母沟通?如果孩子和自己最好的朋友闹矛盾了,该怎么去开导?……家长们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会场气氛温馨而热烈。




接下来,,教师代表朱建勋老师用“比起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成长更重要”“时间打败的从来都不是友情,而是不懂得付出的我们”“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这三句话对读书分享会进行了总结。朱老师认为教育要有整体思维,要把握一个前提:自己过得幸福,育人就是育己;要做好一个定位:做青春期孩子的参谋;要明确一个原则:亲子关系先于、大于教育; 要磨炼一些技巧:和善而坚定地沟通。

活动最后,初二级长蔡芝芝分享了自己往届学生成长的案例,呼吁更多的家长加入到我们的读书活动中来,家校携手共努力,期待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本次读书会,通过三位家长精彩的分享,家长们更新了家庭教育理念,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需要经验,从书本中能汲取充满智慧和艺术性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让我们以更积极地心态去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让家庭教育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撰稿:王莹雪
编辑:杨笛
初审:蔡芝芝
复审:陈燕文
终审:蔡俊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