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秋来,阳光恬静温馨,微风和煦轻柔,田野洋溢喜悦。2020年11月25至27日,东莞外国语学校六年级的同学们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劳力劳心,亦知亦行”秋季研学课程。

东莞的天气实在是秋高气爽,蓝天在白云的装点下显得那么娇柔妩媚,置身于如此美好的季节里,不开始一段痛快的旅行,那简直是浪费了这么蓝的天,这么白的云,这么舒适的风。
亲近自然,生活即是教育。田家少闲月,数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学农耕,知农辛,懂感恩,惜粮食。此次研学六年级的孩子们不仅亲身感受到了乡村田园的乐趣,切身体验了农耕的辛苦,真正体会到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切身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给农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沉浸式体验的研学方式,在不悔的青春年华中,挑战自我、激扬青春、放飞梦想。

莞外六年级学子在中学部操场集合等待出发

六年级级长李艳老师对本次研学课程进行动员讲话

李级长对本次研学课程进行授旗
【导学】
知难行易,先知先行。研学前的导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研学的主题和内涵。研学导师通过对课程的讲解,引发大家对“务农”的思考——米饭是怎么来的呢?没有电,我们该如何在户外解决吃饭的问题?为什么水稻会喜欢泡在水里?一株玉米上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的玉米粒……

研学导师向六年级学生讲解研学的主题和内涵

学生们正发动脑筋,积极思考
【一粒米的故事】
相随向田去,丁壮在田冈。一系列的农耕活动,为研学旅行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学生们带着问题出发,走进充满乡土气息的田间,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地体验农业劳作,使其真正明白《观刈麦》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下,劳作意识在学生的脑海中似曾相识却又些许陌生。劳作不仅能够培养同学间的合作意识,还能锻炼动手能力、丰富自身认知。从没有摸过镰刀到割下人生第一丛稻穗,从第一丛稻穗到打出一粒粒稻谷;从无从下手的土地到清除野草并播种玉米;从畏首畏尾到驾轻就熟地抓获白鹅……孩子们在躬行务农的实践中,萌生对大地、种子和生命的情感认识,亲身感悟“粒粒皆辛苦”的农耕文化。诚然,身体力行是真切体验的最佳方式。

六年级学生展示本班级的靓丽风采

六年级学生介绍本班级的班情班貌

学生从无从下手的土地到清除野草并播种玉米

六年级学生分组进行稻谷的晾晒
【生物探寻】
时间刚好,阳光正好,坐在田间,聆听美好。生物学博士从玉米地的诺贝尔奖开始讲起有关玉米和水稻的相关知识。不断深入讲解种子到大米的生长过程,原来一颗小小的米粒背后饱含着如此深厚的知识。

生物学博士耐心地向学生们讲解玉米和水稻的相关知识

生物学博士耐心地向学生们讲解种植玉米的注意事项

研学的精髓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荒废,记录的都是知识的瞬间
【厨王争霸】
今我何功德?曾不下厨房。熟知了校内烹饪的课程,却不知户外野炊的魅力。为了让同学们走进生活、了解生活、学会生活,研学中加入了厨王争霸赛的元素。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大展身手,刷锅、切菜、剁肉、拾柴、生火......各司其职,不亦乐乎。当啤酒鸭、水煮牛肉、柠檬鸡爪等佳肴并送上评委面前时,大家不由得欢欣雀跃,劳动成果的喜悦和自豪瞬间溢于言表。
这不仅考验同学们是否掌握日常生活、野外生存的技能,这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适应和挑战自然的能力。

一场厨王争霸即将拉开帷幕

各个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亦乐乎

他们默默地选择生火做饭,背后的艰辛与等待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柠檬鸡爪送上评委面前的瞬间

大家不由得欢欣雀跃,劳动成果的喜悦和自豪瞬间溢于言表



获得本次厨王争霸赛奖项的佼佼者们
【米文化的世界】
给我一粒大米,我去丈量世界。走进“米饭探知馆”,学生们更加直观的、全面地了解大米的种植、采购、生产等环节。探知馆中陈列着打谷机、鼓风机等旧时代的农耕工具,学生们在亦知亦行中了解到传统农耕与现代农耕的区别,同时也加深了对“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信念。

学生们观看一粒米的世界

参观不忘记录时

学生们参观“世界大米品种”
【现代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同学们来到大米生产车间,透过玻璃墙,可以发现偌大的生产线,却只有寥寥无几的工作人员。随后导师给同学们阐述生产线的自动化相关流程后,同学们瞬间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人工智能在食品行业当中运用。

学生透过玻璃墙看到人工智能在食品行业当中运用

学生近距离参观生产线的自动化相关流程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涉及到了人们的饮食。来到创意厨房,导师为学生们演示寿司制作的步骤,并强调只有优质的大米才能做出美味的寿司,这自然难不倒同学们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做起美味寿司DIY。一双小手小心翼翼地在紫菜上面铺平蒸好的米饭,仔细地包上馅料。整个过程,同学们都特别专注,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浪费了一粒米粒。

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米粒在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中跳跃,融合
【莞味流长】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东莞,一个以“世界工厂”而闻名世界的城市,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岭南古邑,他又有着独特的食品文化魅力。
进入鑫源食品文化博物馆,同学们也开启了当地民俗文化与美食的探索之旅。通过图片文字、实物模型的呈现,近距离、深入地了解东莞厚街的历史文化风貌和今昔食品生产工艺。

学生参观东莞鑫源食品文化博物馆

学生齐听齐看今昔食品生产工艺的演变过程

学生参观东莞厚街腊肠制作的实物模型场景
田园风光正在挥别,落日余晖待你而归。三天充实的研学接近尾声,此次研学,六年级的学生们在劳力劳心,亦知亦行中,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从情感上获得到合作分享的快乐,从能力上实现了质的跨越。当逐渐远去的“农事知识”重新回归到孩子们的脑海中来,劳育之根在传承文化中坚守。
秋日的黄金世界见证了劳动的喜悦。有人说,践行只需要一颗安静的心和行走的双脚,因为在践行中我们会不停的遇见,不停的思考,不停的更新着自己的记忆。此后,在我们的记忆中,又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不悔年华、挑战自我、激扬青春、放飞梦想
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树德,以劳塑魂,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核心力量。
流水般的记忆回环往复,留下的是不悔的印记,驻足回首,不曾感伤,仰望星空,眼里有光,因为那是梦之以求,心之所向的地方...念此研学记,尽日不能忘。
撰稿:苏连博
审稿:谭 萍、李 艳
编辑:陈钰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