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东莞外国语学校 初中生物 学科组教学工作总结
执笔人:黄慕娜
本学期,初中生物科组在学校的方针指导下,认真努力地工作,积极主动学习新理念,加强教学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打造出鲜活高效的智慧生物课堂,智慧备考。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科组集体备课,提升教育教学效能
1、线上教学,合理调整内容,恰当使用教学手段
初一生物:根据当前疫情情况,对教材因容的顺序进行调整,先把与传染病和人体免疫这部分与当前形势密切相关的内容提到前面来,整理出了《珍爱生命,科学抗疫》的系列课程,让学生能够系统地认识传染病及预防措施,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从而能够理解我们居家学习必要性,并能够从身、心上自觉、科学地进行抗疫。之后再通过《了解自已,健康生活》系列课程,认识身体的各大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保健知识,倡导健康生活的态度。还开展了解自己,健康生活的思维导图比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初二生物:还有《遗传和变异》这章内容没有学,这个内容需要用两周时间,考虑到这章内容较难理解,课堂教学效果能更好些,所以就直接中考的一轮复习,从七上开始,平均每周复习2课内容,这个安排还慢的,量不大,主要考虑到学生居家学习的效率。
考虑到居家学习监督和落实的一些困难,我们的教学思路比较简单,先视频,再练习,最后提交作业。任务安排上较清晰,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指引清楚有助于落实。过程的监督主要是通过问卷星反馈和统计,后期还添加的“班级小管家”小程序。
居家学习是很考验学生自觉性的,为了更好地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先视频”这个环节,我们尽可能地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资源制作成微课,特别是初一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这一块;初二的总复习,像杨老师的微课制作技术较好,她把每个复习课的知识点讲解得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有趣,还把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讲解;当然我们还使用了一些市教学资源库的优秀资源;近期根据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说在家一直不是对着视频就是对着作业,有时会比较闷,我们还尝试在各班级开展直播给同学们解决学习上的疑惑,感觉有点温度,调解学生居家学习的情绪。
落实“五育并举”,开展“我为春天添一把绿——我与小苗共成长活动”。在这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同学们宅家抗击疫情,远离了自然。所以活动鼓励同学们在家里播种小生命,感受植物生长的过程,这是让同学们接受生命教育的好机会。通过活动希望同学们能学会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掌握简单的种植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们的三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还锻炼他们观察、比较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2、总结线上教学,落实线下教学重点和计划
经过三个月的线上教学,回归课堂教学,及时组织,理清学生居家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两个年级都根据线上学习情况开展提高班的辅导工作,因材施教。
二、齐心协力,备战中考
1、根据学情,补弱项,促后进
开展教学研讨,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学生的弱项,主要是基础不牢固,知识点混乱,为解决这个情况,我们通过编制知识点的背诵提纲,和图表专题的特项训练加强知识的掌握情况。
分析多次的考试和居家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工作,加强落后学生的辅导并时刻关注他们的备考情况,做好思想工作,后期还在上课期间,落后的几名学生单独出来,由另外的生物老师给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2、注重复习资料的准备,提升备考效率
针对复习的不同阶段,准备了相应的复习资料,让学生任务和目标明确,。第一轮复习,除了常用的备考资料外,主要还使用针对目前生源情况编制的考点背诵提纲;第二轮复习,针对图表这个弱项,使用了专项特训资料,第三轮针对高频考点,编制了32个高频考点专题复习资料。
3、齐参与,共提升
生物是个小科组,但要做的事是一样也不能少,所以在中考备考的各个环节,我们都是全员参与,这样既协助了备考工作,也让每位老师对中考的方向、备考的过程、知识的把握有了更深了认识。
小中考的备考受疫情的影响,学生的状态不够理想,级里安排了辅导的时间,为了能够把辅导落实得更好,初一的两位教师都参与了进来,包括第九节的辅导,考前几天的复习工作。
在积累的备考资源需要增加和修订的时候,初一的两位教师主动参与,并高效完成任务。
三、积极开展、参加教研活动,促教师成长
1、加强课标学习,集体备课,提升课堂教学效益。通过人手一本课标的学习、研讨,对教学的重、难点,不同教学内容使用的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确保每节课都心里数,重、难点突出,有利于更好地围绕课标、社会发展、国家的发展、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地开展教学,落实核心思想、核心能力。
2、参加市刘厚仰名师工作室,通过系列线上线下的研修活动,从教学设计的编写指导,反思教学,教学论文的撰写,提升理论的学习;从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观摩,摸索着一条落实核心素养之路;从高效备考,多校的经验分享,更加明确我们往后的备考思路。
3、积极参加线上资源的制作。在市教研室组织和刘厚仰名师工作室组织的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活动中科组的四位老师都认真准备,为市里资源库准备了微课、线上测试等优秀资源。
四、认真开发学科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本学期由于疫情的原因,在校的选修课程没有开展,但增加了线上的综合实践课和在校的小初衔接课程,效果良好,具体情况如下:
1、为了激发学生热爱植物、关爱生命和保护植物的兴趣,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和感激。鼓励学生运用感官初步感知种子萌发的生长条件,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育苗活动。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知道植物生长离不开五要素“光、温、水、气、肥”等,我们开展了我为春天添一把绿——我与小苗共成长活动,并鼓励学生通过制作蔬菜种植知识剪贴报、摄影、绘画、收集图片资料、写小作文等方式,展示实践活动的结果。
2、我校是12年一贯制学校,小初、中高衔接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在小初衔接工作中认真准备,从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特点、方法到实验、实践、STEM课型的体验,给小学六年级的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策划并录制三节小初衔接的微课,以便在暑假期间让新的初一新生更好地了解初中的生物课,并做好学习的准备。
3、积极组队参加市的观鸟比赛。刘彥兰老师和曾晓纯老师从报名、选拔、准备培训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
五、收获及努力方向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
1、科组团队制作《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获得东莞市义务教育“慧教育·慧资源·慧应用”微课大赛二等奖;
2、科组团队制作《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技巧》获得东莞市义务教育“慧教育·慧资源·慧应用”微课大赛二等奖;
3、杨琼老师的教学设计《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获得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与教学论文三等奖;
4、杨琼老师参与的“基于莞校合作平台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批准号:2016ZQJK017)结项,排名第六;
5、杨琼老师参与的“基于 STEAM 理念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获得东莞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证书号:2020-182),排名第三;
6、刘彦兰老师的教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获省三等奖。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将下学期的几项工作要点列出:
1、转变教学思想、方式,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材。
2、加强以促学科教学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完成校本资源的编写工作。
3、生成有序、高效的备考资源包,列出一套较有效的备考流程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