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300元3小时_400元2小时快餐联系方式_400元2小时快餐联系方式

高中主题班会 | “双新”课堂·莞外表达——2024年教学开放日之高中主题班会公开课

发布日期:2024-11-28来源: 作者: 点击数:


为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11月15日,东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举办“‘双新’课堂·莞外表达”2024年教学开放日活动,献礼莞外建校十周年。除各学科公开课外,我校高中部还专门开设了两节主题班会公开课。班会公开课由原凯宇和胡凯欣两位老师执教,东莞市石龙镇教管中心李炳祥副主任亲临现场点评,高三年级孔跃轩级长担任活动主持。

C74C

B312

原凯宇老师的主题班会公开课

高一19班在班主任原凯宇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班级凝聚力建设”的主题班会课。通过视频介绍大雁一路同行的习性,原凯宇老师巧妙引入“抱团可以飞更远”这一话题。紧接着,经过小组“合力筑塔”游戏、“班级贡献我看到”“班级凝聚力我分享”“班级问题我解决”和“我的班级我希望”等系列活动,鼓励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感受团队的重要性,提升班级凝聚力。放式的交流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理解,增强了班级的和谐氛围,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了成长。

AB57

CF69

胡凯欣老师的主题班会公开课

高一5班班主任胡凯欣老师着眼于解决学生的人生困惑。她认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渴望探索自我,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许多学生往往感到迷茫,不清楚如何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因此,胡凯欣老师开展以“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为主题的班会课,通过“人生拍卖会”和“人生之树”绘制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期待,并规划相应的行动方案,同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行动后的结果。

9DE7

孙盼老师现场点评

观摩了两节班会课后,在座的老师、专家和领导进行了评课探讨。高三年级孙盼老师认为胡凯欣老师作为新入职教师,从这节课可以看出胡老师的快速成长,具体从以下两点分析:首先,选题内容的针对性,主题班会中融入高中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其次,教学形式新颖性和互动性强,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最后,孙老师提出班会课优化建议。在引导学生链接现实行动、近期目标与生涯目标的时候,维度可以更广,唤起学生对未来的思考,也是生涯教育的题中之义。

7DF8

邓鹏斌级长现场点评

高一年级邓鹏斌级长点赞原凯宇老师的班会课,认为其成功激发班级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一、主题明确,活动丰富,小组游戏既贴近生活实际,同时也符合自己班级的管理现状;二、互动环节,学生为主,基于真诚交流的班级氛围,是凝聚力的源泉;三、针对性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班级存在的问题由学生发现,让学生解决,提升班级凝聚力;四、目标设定,共绘蓝图,班主任引导学生共同设定班级发展目标,引领着班级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

随后,邓级长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团队合作与责任感的重要性,班会课可安排角色扮演环节,设置具体的情境;第二,班主任引导学生共同设定班级发展目标,包括学习、纪律、卫生、文体活动等多个方面;第三,最后的班级海报绘制和展示环节时间较为仓促,时间管理有待优化。

91AD

孔跃轩级长作活动主持

东莞市石龙教育管理中心李炳祥副主任指出原凯宇老师和胡凯欣老师的班会课符合本班“学情”。原凯宇老师的班会课,学生能够在班会课上真情流露,积极发言,互动环节和谐亮眼,而胡凯欣老师善于总结,思维活跃,对学生的点拨能力非常强,两位老师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李主任指出,高中主题班会要敢于直面学生的认知行为的困惑,体现学生主体性,巧妙渗透教育理念。围绕解决学生现阶段人生目标、生命价值、三观等难题,思考如何把想要灌输的道理变成孩子们的感悟,把老师的要求和期望变成学生的行为习惯。

B07F

李炳祥副主任现场精彩点评

此外,李主任还分享了如何规划一堂优秀班会课。班主任可以从课题分析、班级分析、活动目标、班会准备、活动环节、班会流程和课后拓展七大维度展开思考。主题班会课需明确目的,做到“三贴近”。第一,贴近学生的实际问题;第二,贴近学生的认知情感;第三,贴近学生的思想。只有熟悉学生,贴近学情,才能真正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性。

最后,李主任高度评价两位老师的公开课,他说,“最近听过许多高中的公开课,莞外的这两节最好。”

D59C

现场专家和老师合影留念

此次开放日活动中的主题班会公开课取得圆满成功。不同教育理念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展现出同一课程内容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多元化视角,汇聚教学智慧,专家高质量点评,为教学质量赋能。莞外将持续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和优秀学子贡献力量。

整合:陈文芝

初审:汪 媛

复审:付嘉豪

终审:吕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