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深教师对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理解,提升双新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024年11月26日上午,杨山坡名师工作室团队参加了东莞“五校联盟”组织的“基于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素材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主题研修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到华南师范大学王继平教授、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毛经文老师担任嘉宾评课并开展主题讲座。五校联盟历史学科科组长、高一历史备课组成员参加本次活动,工作室成员廖嘉慧老师作为参赛选手进行课例展示。
模拟课堂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通过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设计,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风格与策略,达到开拓视野,增进交流,启迪智慧的效果。本次活动的教学内容选自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创新与变化》。
廖嘉慧老师在备赛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重新整合教学材料,确立了“以物见史,以物叙事”的教学思路。经过反复思考,廖老师以教材中出现的“怀集”庸调银饼和世界上唯一一件记录两税法的古文书《孔目司帖》作为授课的切入点,展示出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历史过程。

在授课过程中,依托史料,带领学生依次探讨“租庸调制进步性体现在什么方面、后来面临什么问题”、“两税法如何保证国家赋税收入、后来面临什么问题”等一系列具有思辩性的问题,带领学生认识到“良法与善治”是在历史动态中循序前进,只有“取之有道,用之于民”,才是正确的财政逻辑。
授课结束后,廖老师对评委专家的提问进行了答辩。评委对廖老师的教学展示与回答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廖老师具有扎实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学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在落实课标要求的过程中,通过问题设计启发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廖嘉慧老师荣获本次“五校联盟”同课异构比赛特等奖。

廖嘉慧老师参赛感言:参加高中历史“五校联盟”同课异构比赛让我收获颇丰。在备赛过程中,工作室主持人杨山坡老师和科组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指导。他们在赛前帮我磨课,细致入微地帮助我完善教学环节。他们的耐心指导和鼓励让我在比赛中更加自信。
这次比赛不仅提升了我的教学能力,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学生带来更精彩、更富有启发性的历史课堂。
专家讲座
比赛结束后,工作室团队共同参加了王继平教授与毛经文老师开展的讲座。
王继平教授开展题为《基于教育目标新分类学的中学历史学业测评探讨》的讲座。

王教授认为,在课程设计时,应优先使用教科书上的材料和素材,聚焦教材反映的问题,设置有层次的问题。依据马扎诺分类法,“信息提取—理解—分析—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抽象”的过程,体现了问题的层级递进与情境创设的意识。
毛经文老师开展主题为《以问驱学,连问成链》的讲座。

毛老师认为,问题设计是直接和学生课堂对话的桥梁,问题设置既要有意识,更要有意义,要注意技巧和时机,达到“简约而丰富”的效果。毛老师还关注到新兴AI技术对现代教学的影响和意义,以技术赋能教学,将新的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在比赛中开拓眼界,在交流中改进教学。本次教研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与交流机会,相信工作室成员会吸收多方有益成果,并应用到日常教学中。

撰稿:庞晓林
初审:杨山坡
复审:魏德才
终审:吕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