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六年级语文备课组精心设计的“中华民俗汇”项目式学习活动于2025年4月9日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以“传承中华优秀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通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深入探究,学生们以语文教材中的民俗名篇为支点,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民俗文化之旅。
项目背景与意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文化象征。我国作为民俗文化大国,其民俗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蕴藏量十分丰富,可谓是东方文明的宝库。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宝贵文化遗产,践行莞外“活动育人”的教育理念,六年级语文备课组特别设计了此次项目式学习活动。

主持人:604班陈茗一 603班杜智舜
活动以《名家笔下的老城市》丛书为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研究、实践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各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学生们或制作手抄报,或进行写作创作,或展示书法才艺,或开展班级分享,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深化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精彩纷呈的民俗展示
经过班级初赛选拔,12位优秀“民俗宣传员”脱颖而出,在4月9日的决赛中为大家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选手们运用多媒体素材辅助宣讲,从历史渊源、民俗发展到趣味故事,多角度介绍各地民俗,充分调动了观众们的视听感官。让我们一睹他们的风采:
1.《大理的蓝白画卷—扎染》(伍亦玮):以针线为笔,蓝靛为墨,讲述白族扎染如何将时光沉淀为永恒的艺术,邀你共赏苍山洱海间的匠心独韵。

2.《白族火把节》(杨加怡):炽热火光照亮千年传承,揭秘白族火把节中祈福、狂欢与民族精神的炽热交融。

3. 《江南美学—油纸伞》(刘雅楠):撑开一伞烟雨,细数江南油纸伞从遮雨工具到诗意符号的文化蜕变,再现古典匠艺的浪漫风骨。


4.《四川非遗糖画》(颜子容):糖丝流转间勾勒童年记忆,展现川蜀糖画艺人如何以甜蜜为媒,铸就舌尖上的非遗传奇。

5.《摆贡案,拜七姐》(张均昊):还原东莞七夕“七姐诞”的虔诚仪轨,揭秘岭南女子乞巧祈愿的千年风俗与人间烟火。

6.《非遗打铁花》(朱欣妍):铁水腾空化作星河倾泻,以惊险与壮美并存的“焰火之舞”,诠释中华匠人勇毅与智慧的火光赞歌。

7.《年廿五品松糕》(袁奕燊):从炊烟蒸腾的松糕香气,解码广府年末“谢灶”习俗,品味传统美食背后的岁时密码与团圆期盼。他还给现场的同学和老师都带来了自制的松糕。


8.《指尖上的未来—抓周》(陈智慧):从周岁礼的“抓周”物件出发,探讨古老卜俗如何承载家族期许,对话现代教育的文化深意。

9.《浓情端午,“粽”香四溢》(戴震轩):以粽叶包裹家国情怀,追溯端午食粽从驱疫祈福到文化认同的千年脉络。

10.《福建英歌舞》(江南):擂鼓震天,傩面铿锵,揭开“南方战舞”英歌舞中融合武术、戏剧与傩仪的非遗热血史诗。

11.《河南打铁花》(刘铭安):中原夜空绽放千年铁火,对比南北打铁花异同,诉说黄河流域匠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征服。


12.《龙腾东江》(黎恺珞):从龙舟竞渡到龙形图腾,追溯东江流域龙文化的信仰脉络,展演水岸人家的团结魂魄与精神图腾。

学生分享环节
本次“中华民俗汇”项目式学习活动延续了莞外往年的成功经验,同时注入了新的活力?;疃乇鹕柚昧搜窒砘方?,同学们纷纷举手想表达自己的感受,充分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颁奖典礼
经过一番紧张而激烈的角逐,比赛现场评选出了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的获得者。他们分别是:
三等奖
604朱欣妍、603杨加怡、605黎恺珞、605江南、606张均昊

二等奖
606颜子容、601陈智慧、602刘雅楠、604戴震轩

一等奖
602伍亦玮、601刘铭安

特等奖
603袁奕燊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长章榕榕老师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选手们的表现,并对学生寄予厚望:“这次活动能否评奖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活动的一次次历练中成为了更优秀的自己,懂得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

一场跨越时空的民俗文化之旅,一次家乡民俗汇的交流分享,一颗热爱语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一定会根植在即将升入初中的孩子们心中!我们相信,这些宝贵的文化体验将成为学生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撰稿:陈少姬
初审:章榕榕、李 艳
复审:周 颖
终审:黄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