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三新”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推动复习课教学模式创新,2025年3月21日,广东省初中化学教研基地(东莞)联合黄江中学举办“2025年黄江镇化学学科中考备考沙龙活动。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学科教研员赖思恒,广东省张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华,及全市部分公、民办初中化学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探教学提质路径。活动由黄江中学化学科组长劳兆贵老师主持,围绕课例展示、评课交流、专题讲座、智慧碰撞四个环节展开。
黄江中学化学科组长劳兆贵老师主持
环节一 课例展示
情境驱动,学科融合
广东省张华名教师工作室学员,东莞外国语学校廖志希老师以《中华厨具的变迁》为主题,呈现了一堂生动、有深度的《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复习课。课堂以中华厨具变迁为脉络,将传统文化与科学逻辑深度融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铝箔锡纸成分,破解金属性质与应用的学科难点。教学中,AI技术赋能课堂互动,实时数据分析助力精准教学,既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又凸显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实现知识建构与核心素养的双向提升。


环节二 评课交流
多维视角,启思导行
廖志希老师系统阐释教学设计思路,表示本课教学设计得益于团队协作的智慧,是集体教研力量的展现。东莞市大朗中学刁海胜老师高度评价本课:“以大概念统领大单元”的设计理念,不仅系统梳理了学科知识,更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证据推理能力。塘厦第二初级中学简亮老师指出:廖老师通过“熟悉情境——信息加工——实验验证”的探究模式,聚焦复习课转型路径,为教学方式革新提供了范例。

大朗中学刁海胜老师评课

塘厦第二初级中学简亮老师评课
环节三 专题讲座
三新赋能,备考有策
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华老师以这节课为序幕开设专题讲座《“三新”赋能品质课堂,精准施策高效备考》。她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主题,指出:新课标和新教材带给我们新的教育理念,唯有将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实验中,优化教与学方式,推进“教-学-评”一体化,才能真正发挥课改的能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为在教育的领域,速度重要,但方向更重要,对于品质课堂的建设,她提出三点建议:
1. 理念先行:深研课标内涵,将核心素养培育嵌入日常教学;
2. 资源活用:对比新旧教材体系,挖掘时代性、创新性内容,强化学科思想渗透;
3. 长效备考:打破“冲刺式复习”思维,倡导从初三首节课就渗透备考意识,融合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张老师强调:“备考是教学的缩影,唯有立足常态、守正创新,方能实现提质增效。”

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华老师开展专题讲座



环节四 活动总结
技术赋能,展望未来
东莞市初中化学教研员赖思恒老师总结指出,本次活动以优质课例为载体,展现了“情境化教学+AI赋能”的实践价值,为复习课转型提供了新范式。针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浪潮,他抛出三个关键议题:
1. AI在教学中的定位:是工具补充还是角色重塑?
2. 人机协同的边界:如何平衡工具理性与教育本质?
3. 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设计师”的路径如何实现?
赖老师呼吁教师以开放心态拥抱技术变革,在传承与创新中探寻教育本真。

东莞市初中化学教研员赖思恒老师总结
此次活动以“双新”理念为帆,以实践创新为桨,为初中化学教学与备考提供了多维启示。从传统文化的情境浸润到AI技术的课堂落地,从单元复习的范式突破到长效备考的体系构建,彰显了东莞教研团队的前瞻视野与行动力。全体参与教师在合影中定格这一教研盛景,更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探索“素养导向、技术赋能”的教学新生态。

全体老师合影
撰稿: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化学科组
初审:张宏杰
复审:汪丽丽
终审:黄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