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征途上,有风雨有艳阳,有险滩有急流,有顺境有逆境……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成长是孩子成长的前提,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父母最好的人生姿态。身为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从理论的习得,再到内化于心的自然运用,这是一场经年累月的修炼。2021年4月6日晚上,以“书韵流香,共同成长”为主题的初二年级第二期家长读书分享会在阶梯二室成功举办,梅淑萍主任、汪媛级长、全体班主任和家长代表参与本次分享会。

何洁宜老师担任分享会主持人
本次分享会,共有8位优秀的家长为我们分享他们的阅读收获和教育心得。

初一(1)班罗梓昱爸爸,罗贤松先生《傅雷家书》
罗贤松先生非常感恩莞外为引导学生阅读所做的大量工作。老师和家长耐心智慧的点拨,让孩子得到了书香的浸润。罗先生结合《傅雷家书》的内容,就如何指引孩子爱上阅读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首先,阅读可以增进亲子感情,在阅读中共同成长。他通过阅读傅雷先生给儿子写的家书,理解了父子之间要勇敢的表达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有着永恒而坚定的爱。
其次,阅读可以增强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学习协调沟通能力、增长知识、增广见闻、提升写作能力、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罗先生举了一个例子,当给孩子讲奶奶年轻时的故事,激发了孩子要把故事写出来以纪念奶奶的想法,把读书与生活教育相结合。最后,他指出要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在阅读前作出太多的要求与规定,不与别人多比较,只要多读有益健康的书就行。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亲子阅读成为天伦之乐,在只管耕耘,不求收获的良好心态中,自然能收获更多!

初二(2)班李依珊爸爸,李纯中先生《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读了这本书之后李纯中先生反思了自己的养育孩子的经历,写了自己的反思和实践,并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一是正确。作为父母,学会正确的爱孩子,这件看起来简单容易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却是非常困难,充满学问,需要我们时刻警惕,时时反省。
二是故事,李先生分享了依珊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小故事。在教育这件事情上,或曾犯错,或曾迷失。经历了过半人生,也终于明白:“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看似简单,却贵在坚持。
三是改变,作为家长我们要懂得接纳孩子每一个不完美的地方,鼓励孩子每一个小进步,为孩子树立每一个小榜样。最后,李先生用“用心爱”来总结他的分享:一切始于心,终于心,让家成为爱的港湾,给孩子一颗强大的心。点滴之间,处处体现着李纯中先生的教育智慧。

初二(3)班黎睿东爸爸,黎志华先生《江山致远》
黎志华先生分享的主题是:用故事打动人比说教沟通更起效。他用生活中生动的事例来告诉我们,普通的说辞只会让孩子感觉到枯燥反感。固执地对孩子一直说教,导致的结局就是孩子把房门砰然关上。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一个在门外,一个在门里。只有当家长们用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带动孩子的情感引起孩子的共鸣,可能对孩子的教育来说才可能事半功倍。
黎先生还向家长们推荐了一本充满着正能量的人生故事的书叫《江山致远》。故事的主角杨志远为了乡情舍弃名利,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勤劳致富。一心为公,无私无畏,尽显男儿本色。希望通过这样的故事能够教育男孩子有责任有担当,拥有更高的人生格局和成就正确的价值观。

初二(4)班邱雪妈妈,邱金玲女士《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邱金玲女士结合自身的实际,针对“如何和孩子沟通”、“如何耐心倾听”的问题进行分享。她指出在青春期,我们要学会倾听、理解和共情。其中,对生气孩子的回应方法十分重要。我们需要给予孩子温情默默的倾听,多用词语“哦”、“还有呢”,在谈话中运用“80/20”法则,80%的倾听,20%的说服,从而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实现有效沟通。邱女士用她感触最深的地方和大家共勉,希望大家能陪孩子一起平稳的度过青春期。

初二(5)班陈翔宇妈妈,李秀明女士《为什么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说话》
李秀明女士结合书中内容和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出了父母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交流感情最重要的五个原则:父母的重要性、情绪、代沟、双向沟通、权威式教养。
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重要性体现在让孩子找到家的温暖、归属感,遇到困难时有所支持。共情是指孩子进入青春期,亲子间出现代沟时,父母要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学会倾听和理解。在遇到情绪问题时,父母要认同孩子当时的情绪,学会冷静和控制情绪。
最后,李女士提醒家长们,孩子特别善于钻空子,所以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父母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战线,教育效果才能事半功倍。相信我们会和孩子一起顺利度过青春期,共同完成蜕变。

初二(6)班董皓然妈妈,沈燕霞女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沈燕霞女士讲述了用智慧、耐心和爱心化解自己与孩子因手机产生矛盾的故事。首先要通过建立同理心,给予孩子感同身受的理解,告诉孩子这不是他的错,妈妈都会控制不了,所以不要太自责,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把这个诱惑拿掉。
其次进行真挚有效的沟通,并且以身体力行的陪伴、接纳,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在过程中以身作则,耐心地跟孩子讲解自律自控的魅力,列举自己在工作中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习惯,尽量早睡、坚持早起运动等等,给予孩子榜样的力量,最终完美解决手机问题。
沈女士最后提到:多给孩子与自己做情感存款,偶尔有取款也不会影响积攒的感情。家道路长,苦与乐伴,共成长!沈女士的分享充分展现了与孩子对话的独特艺术,建立起快乐沟通的平台,会听、会说才会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初二(7)班龚奕霏妈妈,李胜銮女士《全脑教养法》
李胜銮女士分享了全脑教养的十二个具体方法,如聆听与关注、经历分享、共情力等。当孩子烦躁的时候,逻辑往往不起作用,李女士指出,此时应该回应他右脑的情感需求。在孩子情绪崩溃的时候,及时帮助孩子复述带来恐惧或痛苦的经历。复述的力量很强大,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让他们平静下来,安抚孩子的情绪。只有父母整理好自己,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体验,才能帮助孩子塑造灵活的、整合良好的大脑,把“生存时刻”变成“成长时刻”。

初二(8)班赖冠丞爸爸,赖俊宇先生《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赖俊宇先生围绕“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自觉的人,要给予孩子信任。只有发自孩子内心的意愿,他们才会更愿意执行。在过程中家长要适时抽身,不长期陪伴孩子做作业。
在完成作业方面,赖先生还分享了自己运用逆向思维调动孩子写作业热情的方法——不以惩罚为手段,通过危机感产生珍惜感,在过程中获得愉快感,成就感和自尊感,成长感。在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上,赖先生也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赖先生认为孩子的学习不要“刻苦努力”,学习应当要勤奋,体会个中“甜”的乐趣,平衡好玩耍与学习。家长不应片面追求100分,应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非分数,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及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寻问题,找答案。
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以身作则告诉孩子要高效率,有宏愿,有目标。赖先生风趣幽默地阐述了书中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方法,通过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可见不仅好妈妈是好老师,好爸爸也可以是好老师。
分享过后,汪媛级长对本次活动作出总结,高度赞赏了家长代表们的教育智慧与用心准备,对大量养育孩子的实例娓娓而谈,使人受益匪浅。

汪媛级长对读书分享活动作总结
在教育道路上,东莞外国语学校将与家长们继续携手,学习教育智慧,一起实现让每个孩子个性化成长的共赢目标!








附:初二(2)班李依珊爸爸读后心得
学会爱——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撰稿:何洁宜、陈 晶
审稿:梅淑萍、汪 媛
编辑:陈钰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