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外国语学校
2020年高中体育(武术、健美操)特长生招生简章
一、招生计划
武术:招生人数为3人,东莞户籍,男女不限。
健美操:招生人数为2人,东莞户籍,男女不限。
二、报考资格
考生在初中阶段必须参加学籍所在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和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或与广东省学生体育艺术联合会、东莞市中小学体育艺术联合会同级别、同类型单位主办的比赛,考生应符合下列A类或B类资格,并满足报考东莞外国语学校的招生简章所列出的其他条件。
(1)A类资格
I.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等级证书(含二级);II.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前八名;III.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前四名。
(2)B类资格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I.获得国家三级运动员证书;II.在市级比赛中获前八名。
三、报考流程
具有报考资格的考生,先按报考类别填写好《报名登记表》(见附件2)交在读学校。在读学校根据报考条件审查考生的报考资格,审查后在《报名登记表》中“在读学校审查意见”栏加具“是否同意报考”意见后交回考生。考生报名时应准备以下材料:
1.《报名登记表》
2.《自愿参赛责任及风险告知书》
3.比赛秩序册、证书、运动员等级证书(有的需提供)的原件及复印件
4.身份证的原件及复印件
5.最近一次文化模拟考试成绩单(加盖就读学校公章)
每位考生最多可以申报并参加三所学校的体育特长生招生术科考试。申报多所学校的,必须为同一招生类别的同一招生项目,不能跨招生类别和招生项目申报(如某考生,可以同时申报东莞高级中学、万江中学、麻涌中学体育类别的足球招生项目,但不能同时申报东莞高级中学体育类别的足球招生项目和麻涌中学体育类别的田径招生项目)。每位考生特长生项目不可兼报,每位考生只能选择一个项目参加术科考试,选择两个项目以上的,视为弃权。网上报名的学校和招生项目必须与市中招办审核同意的学校和招生项目一致,不一致的,视为弃权。
四、考试方式
体育类特长生由招生学校自行制订报名办法、术科考试办法等并报市中招办核准,招生学校按要求自行组织本校各招生项目的术科考试工作,并由市中招办依据特长生录取原则统一组织录取。具体测试内容、评分标准、注意事项等见招生学校网站公布的“招生简章”。考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类特长生术科考试,考试后由招生学校公布考生的术科考试成绩。体育类特长生术科考试成绩由招生学校上报,具体上报时间及方式另行通知。
五、填报志愿及录取方式
填报志愿时,考生可在提前批填报已参加考试的招生学校志愿,考生最多可填报三个志愿。录取时,分别划定各所招生学校不同报考类别的学业考试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对达到学业考试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和招生学校划定的特长生术科考试成绩最低控制线(不低于60分)的特长生,再按其志愿顺序、特长生术科考试成绩、招生学校的招生名额、文化课考试成绩及排位情况依次择优进行录取。录取实行志愿优先原则,先录取第一志愿,第一志愿录取人数不足时,再录取第二志愿,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录取人数不足时,再录取第三志愿。在志愿、特长生术科考试成绩都相同时,按文化课考试成绩及排位情况择优录取。已被提前批志愿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下一批次录取。未被提前批志愿录取的考生,则自动转到下一批次录取。
被录取的特长生,高中阶段只能就读相应的专业班。
六、学业考试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划定办法
对于获得体育类特长生A类资格的本市户籍考生,在六大校录取时,其学业考试成绩总分原则上不低于500分;在除六大校外其他学校录取时,其学业考试成绩总分原则上不低于300分。对于获得体育类特长生B类资格的本市户籍考生,在六大校录取时,其学业考试成绩总分原则上不低于600分;在除六大校外其他学校录取时,其学业考试成绩总分原则上不低于400分。
七、入围条件
入围的考生专项测试总成绩必须达到60分(含)以上。
八、注意事项
武术特长生报名时,一定要在报考项目一栏选择一种拳术套路和一种器械套路参加考试,我校将严格按照考生报的项目进行考试。报名表见附件2。
九、报名时间:
2020年6月6日至16日(工作日上班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2:30—5:00)家长和学生需要同时到东莞外国语学校教务室蔡国英老师处报名,逾期不接受报名。
十、选拔程序(测试时间-测试地点-测试方法-测试内容-测试标准)
项目一[武术套路]
(一)测试时间:
2020年6月23日9:00开始测试。报到时间:早上7:30-8:15,报到地点:学校体育馆正门。
(二)测试地点:东莞外国语学校武术厅
(三)专项总分计算方法
武术专项总分按100分计算,其中专项素质占40%,实战能力占60%。考生的专项素质和实战能力得分总和即为武术专项总分。
(四)测试方法
1.专项素质按评分表顺序及评分标准逐次进行。
2.拳术和器械套路按现场发挥情况采取五级分制评分。
3.执行中国武术协会审定最新《武术套路竞赛规则》。
4.每名考生选择一种拳术套路和一种器械自编套路参加考试;场地:8×14米。
5.每名考生只有考试一次机会。
(五)测试内容
1.专项素质:立定跳远、横劈叉、一分钟仰卧起坐。
2.实战能力: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
①拳术:长拳、南拳、太极拳;
②器械:刀术(限男生)、剑术(限女生)、太极剑、南刀、棍术(限男生)、枪术(限女生)、南棍
(六)所占分值
类别 | 专项素质 | 实战能力 |
考核指标 | 立定跳远 | 横劈叉 | 一分钟仰卧起坐 | 拳术 | 器械 |
分 值 | 20分 | 10分 | 10分 | 30分 | 30分 |
总 分 | 100分 |
(七)考试方法与评分标准
1.专项素质
(1)立定跳远
①考试方法:两脚原地站立起跳,不能有预跳或踩线,以身体任何部位着地最近点为测量点。每人测试2次,取最好成绩。登记时以厘米为单位,四舍五入取个位数。
②考试要求:考生在进行考试时,应着武术比赛服装、武术鞋或运动服、运动鞋,不允许穿钉子鞋(包括鞋底带铁钉或者塑料钉的鞋子)。
③评分标准:见表1-1
表1-1 立定跳远评分表
分值 | 成绩(厘米) | 分值 | 成绩(厘米) | 分值 | 成绩(厘米)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20 | 295 | 247 | 13.2 | 261 | 213 | 6.4 | 227 | 179 |
19.8 | 294 | 246 | 13 | 260 | 212 | 6.2 | 226 | 178 |
19.6 | 293 | 245 | 12.8 | 259 | 211 | 6 | 225 | 177 |
19.4 | 292 | 244 | 12.6 | 258 | 210 | 5.8 | 224 | 176 |
19.2 | 291 | 243 | 12.4 | 257 | 209 | 5.6 | 223 | 175 |
19 | 290 | 242 | 12.2 | 256 | 208 | 5.4 | 222 | 174 |
18.8 | 289 | 241 | 12 | 255 | 207 | 5.2 | 221 | 173 |
18.6 | 288 | 240 | 11.8 | 254 | 206 | 5 | 220 | 172 |
18.4 | 287 | 239 | 11.6 | 253 | 205 | 4.8 | 219 | 171 |
18.2 | 286 | 238 | 11.4 | 252 | 204 | 4.6 | 218 | 170 |
18 | 285 | 237 | 11.2 | 251 | 203 | 4.4 | 217 | 169 |
17.8 | 284 | 236 | 11 | 250 | 202 | 4.2 | 216 | 168 |
17.6 | 283 | 235 | 10.8 | 249 | 201 | 4 | 215 | 167 |
17.4 | 282 | 234 | 10.6 | 248 | 200 | 3.8 | 214 | 166 |
17.2 | 281 | 233 | 10.4 | 247 | 199 | 3.6 | 213 | 165 |
17 | 280 | 232 | 10.2 | 246 | 198 | 3.4 | 212 | 164 |
16.8 | 279 | 231 | 10 | 245 | 197 | 3.2 | 211 | 163 |
16.6 | 278 | 230 | 9.8 | 244 | 196 | 3 | 210 | 162 |
16.4 | 277 | 229 | 9.6 | 243 | 195 | 2.8 | 209 | 161 |
16.2 | 276 | 228 | 9.4 | 242 | 194 | 2.6 | 208 | 160 |
16 | 275 | 227 | 9.2 | 241 | 193 | 2.4 | 207 | 159 |
15.8 | 274 | 226 | 9 | 240 | 192 | 2.2 | 206 | 158 |
15.6 | 273 | 225 | 8.8 | 239 | 191 | 2 | 205 | 157 |
15.4 | 272 | 224 | 8.6 | 238 | 190 | 1.8 | 204 | 156 |
15.2 | 271 | 223 | 8.4 | 237 | 189 | 1.6 | 203 | 155 |
15 | 270 | 222 | 8.2 | 236 | 188 | 1.4 | 202 | 154 |
14.8 | 269 | 221 | 8 | 235 | 187 | 1.2 | 201 | 153 |
14.6 | 268 | 220 | 7.8 | 234 | 186 | 1 | 200 | 152 |
14.4 | 267 | 219 | 7.6 | 233 | 185 | 0.8 | 199 | 151 |
14.2 | 266 | 218 | 7.4 | 232 | 184 | 0.6 | 198 | 150 |
14 | 265 | 217 | 7.2 | 231 | 183 | 0.4 | 197 | 149 |
13.8 | 264 | 216 | 7 | 230 | 182 | 0.2 | 196 | 148 |
13.6 | 263 | 215 | 6.8 | 229 | 181 | 0 | 195 | 147 |
13.4 | 262 | 214 | 6.6 | 228 | 180 |
|
|
|
(2)横叉
①考试方法:两手在体前扶地,两腿向两侧伸成一条直线,脚内侧着地。以厘米为计算单位,测量裆部与地面间距离。
②评分标准:男子裆部与地面距离小于1cm(含1cm)为10分,每增加0.1cm从10分中减0.1分,依次类推;女子裆部与地面距离0cm为10分,每增加0.1cm则从10分中减0.1分,依此类推。四舍五入,以厘米为单位,取小数点后1位。
(3)一分钟仰卧起坐
①考试规范及要求:考生全身仰卧于垫上,两脚屈膝稍分开,大小腿成直角,两手十指交叉贴于脑后。监考员压住考生两踝关节处。起坐时,以双肘触及或超过两膝为完成一次。仰卧时两肩胛必须触垫。监考员发出“预备一起”的口令,同时计时,登记一分钟内所完成的次数。一分钟到时,受测者虽已起坐,但两肘未触及膝盖者,该次不算,违例动作不计次数。每个考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
②考生以下行为属于违例行为
A.起坐时,双肘未触及两膝;
B.仰卧时,肩胛骨未触垫;
C.考试过程中,出现犯规行为者,犯规时所做的仰卧起坐不计数,但考生可以继续进行考试。
③评分标准:见表1-2
表1-2 一分钟仰卧起坐评分表
分值 | 成绩(/分钟) | 分值 | 成绩(/分钟) |
男 | 女 | 男 | 女 |
10 | 74 | 70 | 4 | 44 | 40 |
9 | 69 | 65 | 3 | 42 | 38 |
8 | 64 | 60 | 2 | 40 | 36 |
7 | 59 | 55 | 1 | 38 | 34 |
6 | 54 | 50 | 0 | 36 | 32 |
5 | 49 | 45 |
|
|
|
分值计算至小数点后1位
2.实战能力
(1)拳术、器械:
考试方法:考生在下述规定拳种中选择一套拳术和一套器械进行测试,各占30分。考试要求:考生在进行考试时,应着武术比赛服装、武术鞋或软底运动鞋。要求按照规定的考试内容在8*14来的武术场地上完成套路。
(2)规定拳术包括: 长拳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太极拳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南拳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
(3)规定器械包括:
男子:刀术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棍术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太极剑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南刀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南棍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
女子:剑术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枪术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太极剑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南刀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南棍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
(4)评分标准:考评员参照实战能力评分细则(表1-3),独立对考生的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进行综合评定,分数至多可到小数点后1位。如考试所展示的内容与规定考试内容不符,不予评分,该项考试作0分处理。
表1-3 武术套路评分表
类别 | 名 称 | 要 求 | 成绩评定 |
武 术 套 路 | 拳术 (第三套国际竞赛套路) | 姿势正确,方法清楚,动作协调,劲力顺达,精神贯注,节奏分明,内容符合要求,特点突出。 | 优秀 良好 中 及格 不及格 | 26-30分 21-25分 16-20分 11-15分 5-10分 |
器械 (第三套国际竞赛套路) | 姿势正确,方法清楚,身械协调,力点准确,精神贯注,节奏分明,内容符合要求,特点突出。 | 优秀 良好 中 及格 不及格 | 26-30分 21-25分 16-20分 11-15分 5-10分 |
(八)评委组成及成绩评定
采用五名评委(要求至少具备武术专项国家二级裁判员证,且至少有一名裁判具备国家一级裁判员证),分别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取中间三个成绩的平均数。
项目二[健美操]
一、招生计划
2人(东莞户籍,男女不限)
二、报考资格
1.A类资格: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I. 在初中阶段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等级证书(含二级)。
II. 在初中阶段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前八名。
III. 在初中阶段参加由教育局或体育部门主办的市级及以上比赛中获前四名。
2.B类资格:在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I. 在初中阶段获得国家三级运动员证书。
II. 在初中阶段参加由教育局或体育部门主办的市级及以上比赛中获前八名。
三、入围条件
入围的考生,其专项测试成绩必须达到60分(含)以上。
四、报名注意事项
1.报名时一定要注明自己考核时擅长的项目,如健美操(竞技项目或大众项目)、啦啦操(技巧或舞蹈)、艺术体操或舞蹈,我校将严格按照考生报考项目进行考试。
2.考生带备附件1《自愿参赛责任及风险告知书》、附件3《体育特长生报名登记表(健美操)》、报考资料(比赛相关获奖证书、秩序册的原件及复印件)、户口簿或身份证复印件,于2020年6月6日至16日(工作日上班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2:30—5:00)前把资料送到我校教务室蔡国英老师处。
3.考试时间:6月23日上午8:30(8:15前报到)
4.考试地点:体育馆
五、专项测试内容
(一)考试内容
1.专项素质测试(50分);
2.难度测试(20分);
3.单人操成套展示(竞技健美操、大众健美操、啦啦操、艺术体操或舞蹈)(30分)。
(二)考核方法
1.执行中国健美操协会审定的最新《健美操竞赛规则》。
2.每名考生自编一套成套操参加考试;请考生带好自己的考试音乐U盘或播放器(另外请用U盘备份电子版MP3格式音乐),到考场后交给主考老师。场地:12×12米,时间1分05秒±5秒。
3.每名考生必须参加专项素质测试及难度测试。
4.除难度测试外,每名考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
(三)评价标准
专项素质测试分值表(50分)
序号 | 名称 | 要求 | 分值 |
1 | 一分钟俯卧撑(女) 一分钟俯卧撑击掌(男) | 标准俯卧撑,胸部距离地面10cm以上不计入总数 | 优秀:30个(15分) 良好:20个(10分) 合格:15个(5分) |
2 | 一分钟两头起 | 膝盖伸直、绷脚背,身体折叠手触脚尖为合格 | 女生/男生 优秀:30个/35个(10分) 良好:25个/30个(8分) 合格:20个/25个(5分) |
3 | 一分钟团身跳 | 要求按照团身跳的最低完成标准,绷脚背 | 女生/男生 优秀:30个/35个(15分) 良好:25个/30个(10分) 合格:20个/25个(5分) |
4 | 三面叉 | 如只有一面叉为优秀其他为良好,则在优秀分值中每一面减2分,以此类推 | 优秀:加高10cm贴于地面(10分) 良好:加高5cm贴于地面(8分) 合格:平行贴于地面(5分) |
难度测试分值表(20分)
难度组别 | 难度名称 | 难度系数 | 难度分值 |
A | 俯卧撑 | 0.1 | 1.25 |
三点俯卧撑/文森俯卧撑 | 0.2 | 2.5 |
文森后倒俯卧撑 | 0.3 | 3.75 |
提臀起 | 0.4 | 5 |
B | 分腿支撑/直角支撑 | 0.2 | 2.5 |
分腿支撑转体180°/分腿高直角支撑 | 0.3 | 3.75 |
分腿支撑转体360°/直角支撑转体360° | 0.4 | 5 |
C | 团身跳 | 0.2 | 2.5 |
团身跳成纵劈腿/科萨克 | 0.3 | 3.75 |
分腿跳/团身跳转体360° | 0.4 | 5 |
D | 垂直劈腿 | 0.1 | 1.25 |
横劈腿前穿/单足转体360°/无支撑垂直劈腿 | 0.2 | 2.5 |
纵劈腿滚翻/单足转体360°成垂直劈腿 | 0.3 | 3.75 |
抱腿转360°/依柳辛 | 0.4 | 5 |
注:考生只能在每个组别选择一个难度进行测试。
单人操成套展示(30分)
序号 | 时间 | 成套类型 | 分值 |
1 | 1分05秒±5秒 | 竞技健美操、大众健美操、啦啦操、艺术体操或舞蹈 | 30分 |
(四)评委组成
考试采用五名评委(评委由具有健美操国家二级裁判员等级以上的裁判员担任,且至少含一名国家一级裁判员),分别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取中间三个成绩的平均数。
十一、公布测试成绩
测试结束后6月24日至29日在学校校园网公布测试成绩。
十二、其它注意事项
1.学校成立特长生招生纪检组人员全程监督测试过程,如有违规违纪,一经查实,取消特长生录取资格。
2.特长生入学后必须与学校签订《特长生管理协议书》,特长生进校后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训练和比赛,如违反协议,则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3.参加测试的考生需要签订安全责任书(见附件1),测试中,因考生自身原因引发的安全伤害事故,由考生和家长承担,测试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
4.参与测试的考生必须严格遵守疫情期间的防疫要求,进入校园时出示“粤康码”,瞒报或乱报者,将依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并取消考试资格。
5.学生应试时必须携带学生证及身份证,以备查对。
6.错过考试报道时间,取消考试资格。
7.学校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对达不到我们要求的考生,我们可以不按照指标招满名额,最終解释权归东莞外国语学校体育特长生招生小组所有。
十三、学校联系人及咨询、投诉电话
联系人:施展
咨询电话:(0769)83524596、81052305
办公地点:行政楼二楼教导处
投诉及监督电话:(0769)81052302
附件:
附件1、2、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