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节日、每一种习俗,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民风民俗承载着祖先的智慧和生活经验,是我们文化身份的象征和纽带。
2024年5月21日上午,东莞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六年级师生举行了民风民俗演讲活动,本次活动由605班的袁梓卉和601班的李瀚辰主持。

舞狮,起源于汉代,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旨在驱邪祈福。传说中,狮子是瑞兽,能驱除邪恶,带来吉祥。舞狮表演者在音乐伴奏下,通过头戴狮头、身穿狮皮的表演,模仿狮子的动作,展示其威武与灵动。这个习俗在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庆中尤为盛行,象征着迎祥纳福、祈求平安和幸福。舞狮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

1号选手 601陈梓宁
打铁花,又称铁花炮,起源于中国明清时期,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表演。工匠们将铁锤敲击红热的铁块,使其飞溅成万千绚丽火花,寓意着祈福吉祥、驱除疾病和灾难。这一习俗常见于庆典、节日和庙会等场合,被视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铁花不仅是一种技艺展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传承至今仍受人们喜爱。

2号选手 603王宇涵
绍兴社戏起源于宋代,至明清时逐渐形成,是中国浙江绍兴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之一。其剧种包括越调、评弹、大鼓等,以传统民间故事和历史题材为主题。社戏在清代达到鼎盛,成为绍兴地区的重要文化形式,代表作有《白蛇传》等。社戏是绍兴地区的文化瑰宝,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604邢育铭
皮影戏起源于中国古代,据传始于东汉,至唐宋时期逐渐发展完善。通过在白色幕布后投射剪影,演员操作皮影来讲述故事。其后在元明清时期得到繁荣,成为中国民间戏曲之一。皮影戏传播至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交流与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4号选手 604万茗
贵州吊脚楼起源于明清时期,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建筑的典型代表。受地理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吊脚楼建筑采用木结构,楼体悬挑于山崖或水边,以防潮湿和猛兽侵袭。其发展逐渐形成多层、多间、多廊道的特点。吊脚楼不仅是居住、防御的实用建筑,更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智慧利用。

5号选手 601谢子哲
川剧变脸源自四川地区,始于明清时期,是川剧中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演员通过迅速变换面具,展现人物情感和内心变化,瞬间完成角色转换。变脸技艺擅长运用色彩、面具和动作,生动传达人物心理状态,增强舞台效果。其特点包括神秘莫测、技艺高超、节奏迅速。变脸不仅是川剧的重要表演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之一,深受观众喜爱。

6号选手 606黄楚馨、张佳琪
打铁花,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表演。工匠敲击红热的铁块,使其飞溅成火花,象征祈福吉祥。其特点包括热烈激动的场面、精湛的技艺和寓意深远。打铁花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对于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7号选手 606鲁雨萱、陈晓晴
舞鱼灯是中国南方的传统习俗,通常在农历六月至七月间举行。人们手持精美的鱼灯,舞动于夜空中,仿佛鱼儿欢快地游动。这一习俗象征着丰收和吉祥,也是对渔民的感恩和祈愿。舞鱼灯活动中还常伴有各种庆祝活动和民俗表演,吸引着当地居民和游客共同参与,形成热闹喜庆的场面。

8号选手 602班艾子涵
卖懒时,人们会在家门口搭起懒床,摆放水果、瓜果、糕点等食品,以示“卖懒”。邻里互助,相互赠送美食,增进了社区的和谐与团结。家人和朋友相聚在一起,享受悠闲的时光,互相交流、欢笑。这一活动传承着民俗文化,让人们在节日里感受家庭温馨和社区关爱,体现了人们对欢乐和团聚的向往。

9号选手 603莫咏儿
湖北灯节以武汉汉口江滩为中心,燃放各式彩灯,展示精美灯彩。此外,还有花灯表演、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夜晚的江滩灯火辉煌,人们络绎不绝,赏灯祈福。湖北灯节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成为了武汉市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也是人们欢度佳节、共享快乐的盛大庆典。

10号选手 605向杨乐
摸秋是中国传统节气习俗之一,意指感受秋天的气息。人们常在秋季的清晨或傍晚外出,沐浴在清爽的秋风中,观赏秋叶、摘野果,感受秋天的清凉与收获。这一活动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传承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也是人们欣赏自然美景、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

11号选手 605马君昊
灌腊肠是一项传统习俗,常见于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月初八节。特点在于使用优质猪肉,搭配丰富香料,如花椒、姜、蒜等,制成口味独特的腊肠。这一活动凝聚了家人间的亲情与团结,传承了当地饮食文化,同时也是人们欢度节日、迎接新年的重要方式之一。

12号选手 602龚钰涵
传承优良民风民俗是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更是培育未来的文化基因。通过活动,我们不仅传承了祖先的智慧和价值观,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也促进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
撰稿:邓璐
初审:王成莲、吴玉君
复审:谭萍
终审:吕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