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可以开阔眼界,滋润心灵,深刻思想。阅读是一种美好的遇见。假期与一本好书邂逅,我们在字里行间,观天地万物,见人生百态,知独特自我。

文中的衍太太喜欢背地里使坏,表面上却摆出一副“老好人”的模样。我估计,当年还是小孩子的鲁迅先生,也会认为衍太太懂得顺应孩子的天性,是个善解人意的好人;而像沈四太太这样总是去管束、阻止孩子们做开心淘气的事的人,却是不安好心的,因为她经常向家里人“打报告”。成年后的鲁迅先生,在回忆童年往事的时候,才终于辨清衍太太的“口蜜腹剑”与沈四太太的“苦口婆心”。为什么童年时鲁迅先生被“蒙蔽”,成年后的鲁迅先生却能“醒悟”呢?我觉得,应该是人生的阅历,练就了鲁迅先生的“慧眼”和“慧心”,能用冷静客观的态度直面人生经历与人性真相。正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勇气与智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一个博学雅行、思辨勤勉的好少年!
——节选自710班段雅心《口蜜腹剑与苦口婆心——读<琐记>有感》

读完这本书才懂得,撒哈拉沙漠是你的精神寄托。
沙漠的生活是美丽而真实的。那里飞沙满天,一阵风吹过,轻轻卷上细沙,远远地看,兀坐的沙丘随风起舞,宛若一片金色的海洋。到了晚上,沙漠静下来了,一轮明月挂在撒哈拉的上空,毫不吝啬地投下一片片清幽的月光,满心欢喜地洒下一层银霜。你就住在那儿,在那连成一小排的房里,那里有人间的烟火气。
你用细腻的笔触,写下大漠的浩瀚无垠,狂野奔放。你是一朵沙漠的花,用如花般的芬芳,荡涤着沙漠人因劳作而疲累的心;用种子般的生命力,鼓舞着沙漠里向阳生活着的人。
你有美好的愿望:在无花的沙漠,度过酷暑,熬过寒冬,尝人间冷暖,品悲欢离合,顶着风沙,顽强生长,开出如诗如画的生命之花。
——节选自804班蔡承汐《走向那片星星地——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塔拉的蜕变,源自于她自我的觉醒与救赎,对于塔拉而言,比起艰涩难懂的理论,更难的是自己内心的各种障碍和矛盾。进入大学的头两年,对于普通人来说简单不能再简单的常识却让她茫然无措,因为这些常识与十几年来父亲给她灌输的思想完全相悖。这时的塔拉内心矛盾到崩溃,因为她的脑海里存在两套解释世界的逻辑,而且这两套逻辑根本无法兼容。她需要一点点挣脱旧有观念的精神捆绑,她要打破一个自我,然后再进行艰难重组。这个过程除了勇气,更需要决心、毅力,以及超强的耐心。唯有如此,塔拉才能重生,并真正成为自己。这个阶段的变化,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波动,但塔拉坚持过来了,她淡忘了曾经的自我,不再畏惧生活。她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经受无数次自我否定的痛苦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自我救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塔拉那样的决心与毅力,正视自己,打破困境,努力克服内心的恐惧,勇敢做真实的自己。如果可以这样,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心中的那座山,并像翱翔空中的鸟儿一般飞向山的顶端,勇往直前。
——节选自804班张宇勋 《勇往直前——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有感》
在现实的阴霾中奋力前行,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够拥有塔拉那样的才智与毅力,但别忘了,我们同样可以唤醒独属于自己的那份勇敢和智慧,因为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上帝赋予我们生之权利,必然赋予我们不断突破自我、重塑自我的权利。涅槃重生固然可歌可泣,但每天通过自己持续不断的微小努力,一点一点把自己塑造得更美好,又何尝不是一种重生?因为,每一天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时,都是新的。虽然,我们不会像塔拉那样在成长中遇到如此巨大的困难,但是成长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我们像塔拉那样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坚定向前的决心,我们也必将谱写出那本属于我们自己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节选自811徐子晴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有感》

真正的勇敢,不是叫嚣人生的潮落,也不是等待人生的潮起。而是在人生的海平面上,以平常心面对海平面上的沉沉浮浮。无论明天是风平浪静,还是狂风暴雨,我们都能在潮落之后,拥抱生活,迎接下一个潮起。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人生的海平面,永远在沉浮着,它勾勒着我们的一生。也许只有走过了岁月山河,平潮烟雨,我们才会明白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故事的最后,上校疯了,他变成了智商只有七岁的孩子。他终于完全地走出了过去,过去的煎熬对于他来说已不复存在。他再也不用倔强着去坚持。他又活成了最初的平凡人,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回到了生命最初的本真。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的才是人生!何必在意一时的浮沉?人生本就是一场自我博弈的过程,风浪再猛,仍需有心有雷霆面若静湖的定力,仍然要保持善良柔软,坚强勇敢。人生海海,愿我们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节选自804班丁子芸《不完美人生——读<人生海海>有感》

在这个非黑即白的江湖上,何为正义?何为邪恶?何为良善?任盈盈,一个温柔又聪敏的女孩,却成为满口正义人士的眼中钉,只因她是魔教中人;岳不群身为五岳掌门,外号“君子剑”,却做尽伪善之事;刘正风与曲洋惺惺相惜,却因“勾结魔教中人”命丧黄泉,牵连妻小;令狐冲爱上任盈盈,却被逐出师门、身败名裂。江湖上的公正道义,人云亦云,在俗人们的眼中,正教就是正统,不掺杂一丝杂质,魔教便是邪恶,人人伐而诛之。可是,果真如此吗?正邪之分不在教,在于行,在于心。我自喜欢任我行的潇洒放荡,却不喜欢左冷禅所谓的“雄心壮志”;我自喜欢曲非烟的高傲、大胆,却不喜欢岳灵珊所谓的“温柔贤淑”。
——节选自804班黄晏兮《非黑即白?——读<笑傲江湖>有感》

“无论生命,还是爱情,都不是永恒的。周而复始,你来我往。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多久,而在于如何存在。”“一个人内心有裂痕的时候,都是静悄悄的,这个世界没人能察觉。只有当他‘砰’的一声碎开,大家才会听到。”书中的余小聚只是一个七岁患有脑癌的孩子,但正是这个还需要被人照顾、被人怜惜的小孩子,却用自己的纯真善良,像太阳一样照亮了患上了抑郁症的宋一鲤,激励他走出了人生的阴霾。人在黑暗中照亮他人时,也明亮了自己,就像书中的余小聚一样。余小聚说的:“别在生命的最后留下遗憾。”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人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人恰恰是在为他人的付出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也恰恰是在成全他人的善意中赋予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节选自804班杨婧琳《照亮黑暗——读<天堂旅行团>有感》

在一波接着一波的不幸与苦难过后,福贵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他拒绝了堕落,选择了承担苦难;他拒绝了死亡,选择了活着。所以在福贵的自述中,他并没有被苦难所打倒,而是充满希望地活着。因为阅历的限制,自身的肤浅,我们容易认为《活着》一书充满着苦难。这正如余华先生所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福贵在自身痛苦漫长的岁月中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气,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也是对活着的渴望与追求。故事的最后,福贵已然成为了直面生活的勇士,对生命的敬畏和活着的意志已经成为他身上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他带着“向死而生”的信念,含笑的缓缓向前走去。我想这个时候的福贵内心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他曾有过家庭,有过最好的妻子与儿女,有过这世上最珍贵的亲情。
——节选自804班张睿杰《向死而生——读<活着>有感》

是的,人生即是如此,保尔的人生也同这段话一样。他将自己的大半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他没有荒度时光,一直以不同的方式参与革命。如此这般,即使双目失明、四肢瘫痪,也死而无憾。生命或许是短暂的,我们无以成大为却可以尽力多小为,无法创造机遇却可因百折不挠而得到机遇青睐。时光尽在流水炊火中消逝了,生命的日子一点点被黑夜吞没,谁甘心呢?如果在这短短的人生中跨越重重困难成为不怕火炼的真金,不怕打磨的钢铁,人生的意义会不会再添一层?何不趁此时磨练自己成为钢铁,蓄力以待,不枉人生一趟?我常常这样去思考,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忙碌起来。不碌碌无为,也不虚度年华。
钢铁最终在浴火中重生,以激情昂扬的斗志,继续坚毅如山地前进。火焰无情,钢铁有爱。新时代青年,应积极向上,百折不挠,向梦想进发,成为社会中一块出色的钢铁,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在磨砺中成就自己壮丽的事业。
——节选自805班李诗语《浴火重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在后来的取经路上,每一次遇见妖魔,孙悟空学会了用智慧和勇敢来取胜。比如识别了玉兔的诡计,变成了和玉兔一模一样的公主,成功让玉兔显露真身;又比如变成虫子钻进罗刹女的肚子,逼迫罗刹女交出芭蕉扇;再比如车迟国斗法,悟空巧取智斗,而不同于大闹天空时的武斗,帮师傅报了仇又挽回了颜面,将斗法赢得漂亮。如果说,弼马温让孙悟空抬不起头,那么齐天大圣的名号确实让孙悟空扬眉吐气。他的成长,有猴性的晕染,也有人性的规束,但是原本就不羁的他,最后却是得到了“斗战胜佛”的封号,成为了如来佛祖的弟子,这是否是另一个紧箍咒?这对他来说,究竟是功德圆满,还是另一场劫难?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节选自807陈颢元《谜——读<西游记>有感》

我深深地感动于邓拓夫妇为了国家大义舍弃小我的牺牲和坚定奔赴战场保家卫国的伟大举动,更敬佩邓小岚和父母、朋友为了教导孩子们学习音乐而捐献乐器的慷慨之情。马兰村的孩子们在音乐中脱胎换骨,走出闭塞,拥抱世界,我更是为之欣喜和激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邓小岚用自己平凡的一生改变了马兰村孩子们的一辈子,创造了一个个神奇的传说。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马兰村小乐队的孩子们无疑是幸运的,也许孩子们长大后不会都成为音乐家,但被爱和音乐滋养过的童年,一定会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未来!
——节选自807黄韵璇《乘着歌声的翅膀——读<马兰的歌声>有感》

一次参观哈佛大学的经历推动了命运的齿轮。她向往那样的生活,憧憬那样的未来,于是她参加了第一次面试,很可惜没有通过,她再次整装待发,参加了第二次面试,幸运的是她成功了,她彻底打破了命运的枷锁,收获了属于她的光辉。她的经历完美诠释了对命运的不懈抗争,她的勇敢表现了她对挑战的无畏,即使面对万般险阻她依然坚定本心,无顾他人的偏见、谩骂,自信地迈向前方。
——节选自807黎诗婷《逆着风雨前行——读<风雨哈佛路>有感》

她再次站上水上高桩,恐惧如浪潮袭卷着她。但为了母亲能重新站立,为了证明自己,也因为对舞狮的热爱,她克服了心中的恐惧,战胜了鬣狗和深潭,找回了从前快活的自己,成为了一头真正的狮子。当你成为一头狮子,你便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我也在思考我如何才能成为一头狮子。当我成为一头狮子,我一定就有了翻山越岭,立于悬崖之上的勇气;到那时,我一定也可以洒脱地对这个世界吼出一声长啸,做生活的勇者吧!而当我想成为狮子时,也许我就成了一头真正的狮子吧。
——节选自807卢欣予《当你成为一头狮子——读<雄狮少女>有感》

那在大漠中晕开的艳丽的紫色花儿必将被传承下去,必将布满中国大地,永远被人们所歌颂!这是一首值得被人歌颂的诗,一首千古流芳的诗……马兰精神,便是那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代名词。这一切,犹如一场梦,又宛如是上天安排好的,感谢在我人生中意义非凡的时刻,遇上了一本对我意义非凡的书:迎来了属于我的“破晓,无远弗届”,体会了那上世纪马兰的“破晓,无远弗届”……
——节选自808洪思桐《破晓,无远弗届——读<马兰的孩子>有感》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一部巅峰之作。它的内容并不复杂,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生用卖血换来尊严,换来地位,最后却一无所有,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的故事。可它通过可笑、讽刺、不耻、愚昧、辛酸、凄惨的卖血故事,折射出底层人民生活的不幸和苦难,同时也让读者看到小人物为了生存拼命挣扎,顽强坚持地与无情命运抗争的苦涩历程。整部小说,一次又一次从抽血管里抽出的“血红”仿佛都是主人公本能地追求公平和正义的呼唤,一滴滴注入血袋的鲜血如哭如泣地表达主人公面对无情命运的“无奈”控诉。命运对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的冷酷打击支撑起整部小说框架,将主人公的命运笼罩在悲惨的无尽黑暗之中。读罢全书,一股混杂着惨绿愁红、五味杂陈的思绪顿时涌上我的心头。
——节选自810班孙启睿《贫穷与苦难——<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书中道出了杨绛先生的心酸与无奈,她走在晚年迷途中,回想着一件件往事,像五光十色的泡泡,一个个飘出,腾在纸上,那么美丽,却又那么易碎,时间久了,一切也便都烟消云散了。虽然故事并不跌宕起伏,却道出了人世间本有的平凡,从一张张书信,照片泛黄的边角中,我们仿佛从今天穿回到了昨天。看那过去的人,听那过去的事,做那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它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部写满着世间一幕幕悲欢离合的人生书。
全书咋看平淡无奇,字里行间散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味淡却情深,也许是因为杨绛先生经历过生死离别,白发苍苍,看透了这世间红尘。不知在这本书上淌过多少泪。“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它总归是坎坷的,所以,请珍惜眼前的事物,趁还未流逝,多与家人聊天谈心,也请多陪在他们身边,让你真正追悔莫及的,只有岁月的流逝。
生命是短暂的,因为我们终将老去,可当人们学会相爱的那一刻起,我们因为彼此的存在而有了意义。“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节选自810班王若曦《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仨>读后感》

就像幼安一样,生来,注定不凡,但这样的人生,必定跌宕起伏。所有的经历塑造了幼安,所有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我顾不得擦去来途的泪水,因为,我真的知道,这是成长的路上必须付出的代价。来途决定了我,让我成为真正的自己。不做镜中别家的孩子,书中只有一个幼安,世上只有一个我;他不做镜中的另一颗心,我不做别人家的孩子,我们都只做自己的自己。
书中有一句话:只有我们心无安所的时候,人才会真正的死去。慢慢领悟,会发现做他所爱,心必荒芜;做己所爱,心必光辉。所以,你好!幼安我们彼此说,一定要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坚持下去,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境,都要记得还自己一个微笑。相信:你有你的未来,我有我的明天。
——节选自810班黄思齐《在痛苦中微笑——读<野芒坡>有感》

《爱的奉献》最吸引我的,无疑是那一如既往的“欧·亨利式结局”了。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充满着细腻而精巧之美。文章一开始便对这个美妙的结局进行了厚实铺垫,层层渲染,作者浓墨重彩地讲述了乔和德丽雅编织谎话的环节,写他们如此激动地讲着自己那美妙而成功的赚钱故事,如此欣慰地夸赞着对方那光鲜而辉煌的成就。作者利用大量细节的铺叙无疑成功地,自然而然地给读者“遮上了几层厚厚的白纱”,使其完全看不到真相,甚至会自信地欣赏着作者成功诱其误入的表面假象,还时不时地感叹到:“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地顺利啊!”到了结尾,笔锋一转,前文如火山般的蓄势终于在此刻爆发出来。真相如此突然地裸露出来,好似给读者从头上毫无预兆地淋了一桶冷水,使读者从恍惚迷雾中清醒过来;又像是将读者从千万丈深的陷阱中一把子拽了出来,给予读者极为强烈的震撼与惊喜。这便是作者巧妙构思的体现。故事的主人公在最后都向对方说出了真相,承认了自己的谎言,也以颇为有趣的方式悦纳了自己的被欺骗——双方都不为因对方的谎言而感到恼怒或有所沮丧的原因,是他们都默契地感受到了谎言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善良与爱。
——节选自810班钟思齐《谎言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善良与爱——<爱的奉献>读后感》

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在读完《第三军团》这本书后,我就顿悟了,何为勇敢,何为正气!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应付诸行动,为祖国无私奉献,像第三军团的少年们一样,哪怕当下人生坎坷黑暗,只要不断大胆往前走,一定会遇到新的曙光。要不惧逆境,迎难而上,突破自己,勇敢无畏,活出比之前更出彩的自我!
——节选自812陆静《勇敢是美德的灵魂——读<第三军团有感>》

是的,他还告诉我们,一切所失,必有所得。失去了皇帝恩宠,离开繁华的京城,辗转于荒蛮之地,却能为百姓开拓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天地。苏轼两临杭州,修建水利,疏浚西湖,打造了青柳依依、造福百姓的“苏堤”名片。在惠州,苏轼推动生产工具的改进,还为惠民的“两桥一堤”倾囊相助,留下了东新桥、西新桥等千年物质遗产;在儋州,他教人们凿井取水,草药治病,改良饮食,成为海南的头等大幸。“君子有责于斯世,力能救则救之,力刚能正则正之”,苏轼,他一生历尽浮沉,几度遭贬,却无愧于众生,不悔于天地。
一切所失,必有所得。
在散作风烟的宋朝,他的身影永远留下,让人们牢记:只有一个苏东坡。他用行动诠释的“一切所失,必有所得”影响了无数人,也激励着我不计眼前得失,永远向光、向远、向善。
——节选自901伍悦玮《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一阵恍惚中,我脑海里浮现出那个情景,在漫漫黄沙中,我截下了要将文物带走的斯坦因,他独身离去,而我身边是长长一排车队——被我截下了的装满文物的车队。乱世之中,这些珍贵的宝物该何去何从?思来想去,也只跪坐在地上对着文物痛哭一场。
又是一阵恍惚,这次我没能成功劝说斯坦因,眼睁睁看着他牵着车队,带着我们国家的文物离去。我伸手想挽留,却只握住了一把大漠的沙。天边是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流血。风过,我听见了自己的悲痛的哭喊,也仿佛听见了那些文物的啜泣。它们身不由己,我亦无能为力。
我既不愿意看着这些文物在自己国家饱受磋磨,又不甘心让别国的人带着我国的文物离去。好难,好痛。梦醒了,剧痛不散。我知道,痛的不止是我。或许要等到这些文物重新回到祖国的土地上,痛意才会消散,伤口才会愈合。我们都始终翘首以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节选自901张靖涵《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没想到,不再追求他人的认可,迎合他人的期待后,我反而收到了曾经没得到过的认可与赞美。我要以坚定,自信,铸造一座山,一座巍峨的、不会被他人所压制的高山!唯有这样的山,才是我坚定的依靠。若我是一只鸟,那我只想自由地飞向这座山,在这里栖息,成长,变得自信,自强。
希望我们都能活得烈马青葱,做自己的那座靠山。
——节选自906班黄可欣《你应该是自己的那座山——<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人不能为过去而活,要学着去放下执念,放下过去,回过头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请接受那个遍体鳞伤的过去,不完美的自己,就像史铁生接受了自己的双腿瘫痪,依然选择笑对人生那样。十万八千梦,终等一载风,要等的太久,不妨让自己成为那股强有力的风。21岁的史铁生因病瘫痪了双腿,这无疑是给了这位满腔热血的少年巨大的打击,他曾决定自我了结,却又无数次绝望的寻找希望,他感叹命运不公,但却从未放弃自己,成功地将自己从痛苦中抽身,那一刻他坚定地告诉我,要成为自己的那一缕风。史铁生说:“大多时候的放弃,是你败给了自己,而不是命运。”亲爱的自己,所有的过往,皆为恩赐,载着那十万八千梦,乘着风,奔向更好的明天吧!
——节选自906班温文颖《我有十万八千梦,静待人间一两风——读《我与地坛》有感》

遗憾伴人如影随形,人生的遗憾总是数不清的,那为何不放下心中的结念,宽待他人,与自己和解,更何况是那无私捧出真心的父母,我们更应该将心比心,珍惜身边人。
遗憾常在,但爱的力量可以磨平人与人之间的棱角,彼此之间相互珍惜,将爱传递给眼前人。遗憾常在,但爱永存。
——节选自906班李金璋《遗憾常在,但爱长存——读<文城>有感》
阅读是心灵的飞翔。美丽莞外,墨香氤氲,阅读旅程,莞外的孩子们一直在前行。
撰稿:胡婷 叶丹丹
编辑:杨笛
初审:吴慧玲
复审:梅淑萍、汪丽丽
终审:蔡俊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