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取得显著成效。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历史科组全面贯彻实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与东莞市博物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东莞市博物馆于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4月9日举办开展“神秘古蜀国,理解三星堆”特展活动。2023年3月15日,莞外初中历史科组与生物科组利用选修课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到东莞市博物馆参观学习。

展览从古蜀国的“历史背景”、“蜀祭”、“文明的延续”三个部分呈现了神秘古蜀之光——三星堆。东莞市博物馆讲解员谢佩芝老师首先从甲骨文“蜀”的字形分析开始,引导同学推测“蚕丛”身份及其“纵目”特征,联系“青铜纵目面具”,从祭祀者与受祭人的“载体”出发,指出了古蜀国祭祀仪式中的精神内核,为参观学生全面梳理了整个展览的内容。


(东莞博物馆谢佩芝老师为莞外学生讲解展览文物)
一眼穿越三千年。“青铜鼓目面具”、“青铜神树(建木)”、“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等出土文物,将古蜀国的历史长卷展现在同学们面前。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表现出浓厚而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展品让学生震撼之余,也引发了学生对古蜀国文明的无限遐想。


在谢佩芝老师的精彩讲解之后,同学们结合东莞博物馆的原创学习任务单“大眼仔的奇幻之旅”,在博物馆内开展“寻宝集章”活动。学习任务单精选了三星堆遗址中部分标志性的出土文物图片,同学们在沉浸式的“寻宝集章”活动中,加深了对三星堆遗址标志性青铜器物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了对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青铜器“高超工艺”的理解,博物馆文物展览资源与教科书资源的相互印证,实现了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学生感悟:
801班张颖怡:在星期三选修课时间,我们去了东莞博物馆参观。在博物馆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开启了“大眼仔的奇妙之旅”。揭开幕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栩栩如生的青铜纵目面具,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体会到文物的震撼!两只凸出的眼睛炯炯有神,它的耳朵如《西游记》里的“顺风耳”。超现实的造型使得这尊造像显得威凛八方,其神秘静穆,威严正大,给人以强烈的威慑感。讲解员谢老师说它应是古蜀人的祖先神造像。真是太奇妙了!后面的时间便是给我们开展集章活动,博物馆的各个角落都有盖章点,每个印章都印得非常精致逼真,我们一边学习一边集章,充满乐趣。这此旅馆旅程非常开心,收获颇多!
804班刘彦桐:有一种美,跨越千年,虽饱经风雨,依旧让人沉醉。这就是穿越千年的文化遗产:三星堆。今天历史老师们带我们参观了东莞博物馆的三星堆文物后,我感到十分的震撼!上古时期人们的智慧,在一个个面具头像中体现了出来。三星堆中的青铜神树和青铜人面具,令我印象深刻,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站在数千年的“世界树”面前,慢慢欣赏,它的脚下似乎就是宇宙的中心,像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磁场中心。博物馆展现了古蜀人祭祀场面,结合老师生动地讲解,我了解到了其中特定的功能和文化意义,学到了许多平时在教室里学不到的东西,十分有趣。走进文物,走进历史,去见证,去了解历史,我的收获非常大,希望可以多举行这样的活动。
804班王恩琪:几千年的古蜀国,如同云隐中的月亮,怎么也看不透,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谜一样的土地,将这段传奇深深埋藏,但沉积岩终究掩不住灿烂的古蜀文明。通过这次博物馆之行,蜀祭之盛,犹在眼前,从神树到青铜人面具,古蜀先民用目光丈量天地,用青铜描摹神衹,透过那双眼睛,我仿佛与三千年前的他们对视。巴蜀文明喷薄而发,闪显出灿烂而耀眼的光芒,照亮了神州大地。
807班汪梓祺:三星堆,一段神秘的历史,一块神奇的土地,在这片大地上,蕴含着古蜀文化的奥秘,收藏着古蜀文化的足迹,三星堆在漫长的华夏文明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文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老师们的组织下,我们参观了东莞博物馆三星堆“神秘古蜀国,理解三星堆”的主题活动。一次参观就是一场洗礼,通过指导老师的讲解,我对三星堆文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被古蜀人民的智慧折服,被神秘的三星堆文明吸引。展厅内的青铜器绽放出独特的魅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此次博物馆之行,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让我更爱历史!
撰稿:黄映航
编辑:杨笛
初审:张宏杰、黄慕娜
复审:梅淑萍、汪丽丽
终审:蔡俊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