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300元3小时_400元2小时快餐联系方式_400元2小时快餐联系方式

礼赞建党百年 奏响青春之歌——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二年级成功举行读书演讲比赛

发布日期:2021-04-23来源: 作者: 点击数: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契合即将来临的世界读书日,引导全体同学广泛阅读红色书籍,提升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激发同学们的爱党爱国情怀,2021年4月22日下午,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二年级举办以“礼赞建党百年,奏响青春之歌”为主题的读书演讲比赛。其中,初二(7)班孙家栋和初二(6)班冯文悦担任主持,并由政治、历史、语文老师担任现场评委导师团,分别是:庞莹老师、何爽老师、何洁宜老师、张悦老师、罗群笑老师和陈晶老师。

image001.jpg

初二(1)班白旭弘分享的书目是《红星照耀中国》。她说她想成为像毛泽东一样的人,但不是因为他的丰功伟绩,而是因为她的高尚精神和伟岸人格。白旭弘同学用抑扬起伏的声音,将毛泽东不断克服困难的成长经历娓娓道来,让全场的听众不禁为毛公的雄心壮志、少年意气所感动,深深沉浸在她所讲述的故事里。

image003.jpg

初二(2)班莫海韵分享的书目是《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是著名的台湾诗人,也被称为是乡愁诗人。困守台湾的若干年里,他无时无刻不在眷恋思念着自己的祖国。莫海韵同学用轻柔细腻的语言为我们分享了余光中散文集的经典作品《片瓦渡海》,那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乡愁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image005.jpg

初二(3)班黎睿东同学分享的书目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者奥斯托洛夫斯基的经典作品,保尔那钢铁一般的斗志激励着无数有志青年,那无怨无悔的青春奋斗史是每一个革命青年的精神缩影。黎睿东同学从保尔的三段恋情的角度,为我们剖析了保尔为了革命大义舍弃儿女私情,为了精神上的崇高脱离肉体欲望的境界。保尔的形象和精神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更加挺拔了!

image007.jpg

初二(4)班陈欣桐为我们分享的书目是《红岩》,她对书中的革命斗士江姐和颜子锋久久不能忘怀,他们面对酷刑的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她!那段红色往事因为阅读更清晰的刻在了她的脑海中,让她学会自省现在的生活和学习,也带给了同学们巨大的启迪。

image009.jpg

初二(5)班廖婧涵为我们分享的书目是《月亮和六便士》。通过阅读这本书她对青春这两个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主人公放弃优越的生活去追寻自己梦想的决定,便是对青春最好的代言。哪怕他已经人到中年,但是青春不应该是由年龄决定的,而应该是勇气和信念!

image011.jpg

初二(6)班叶侗鑫同学们为我们分享的是曹文轩先生的《根鸟》。名为根鸟的少年一路披荆斩棘的成长,在他的生命中他遇到了不少挫折,也遇到了很多贵人。她告诉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迷茫的时候,但我们要勇敢的去抓住命运向我们伸出的援助之手,寻找积极奋进的方向。

image013.jpg

初二(7)班麦紫童同学为我们分享的是《中国女排——永不言弃的王者之师》。她为我们讲述中国女排的领军人物郎平女士从一名普通的女排爱好者成长为“铁榔头”故事,她带着我们走进她从初入排坛的冷板凳到所向披靡的先锋队员的热血奋斗历程。“无奋斗 不青春”这便是青年担当。

image015.jpg

初二(8)班许欢同学为我们分享了《追风筝的人》。“为你 千千万万遍”——书的扉页上写下的这段文字是阿富汗一位地位低下的佣人对他的主人一生的承诺和守候。没有了阶层的差异,他们就是情同手足的伙伴,这位富家公子也在这样的友谊的守护下学会了反省和救赎。也许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风筝,愿它引领着我们走向人性的美好。

image017.jpg

比赛结束后,由汪媛级长为获奖同学颁奖。

一等奖:初二(7)班麦紫童、初二(4)班陈欣桐、初二(1)班白旭弘

二等奖:初二(8)班许欢、初二(3)班黎睿东、初二(6)班叶潼鑫、初二(5)班廖婧涵、初二(1)班莫海韵

image019.jpg

阅读红色经典作品,牢记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相信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演讲活动,一定可以结出更加丰硕的阅读成果,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奋力进取,不负韶华!

 

撰稿:陈  晶、赵浩波

审稿:梅淑萍、付嘉豪

编辑:陈钰尧

 

 

附录:

我想成为毛泽东这样的人

初二(1)班 白旭弘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我想成为毛泽东这样的人。

大家都知道,《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名著,家喻户晓,今天我就围绕此书,来给大家说说“毛泽东”这个有着传奇人生的历史伟人。

相信大家对于“毛泽东”这个名字定是不陌生的,而在这个令人崇敬的伟人身上,还有着可亲、生活化的一面。毛泽东出生自一个农民家庭,这使得他深谙农民阶级的苦与农民的力量。在他十岁时,因受不了中文教员的粗暴、严厉,而逃学好几天,最终回家以后,发现中文教员对他反而温和了很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毛泽东也是个略有顽皮的孩子,但也正是这种敢于反抗的精神,引导着他后来领导中国共产党起身革命,点燃了星星之火,闯出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建立了新中国。还真是印证了咱们中国古代的一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品质与精神,在年幼时就已经呈现出来。在与斯诺的谈话中,他还诙谐幽默地把自己和母亲、兄弟比作反动党,把父亲比作“统治力量”,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书中也多次提到毛泽东“斗争反抗”父亲的事情,让人不禁感叹原来毛泽东也是一个在“大人”眼中“叛逆”的孩子,让我们看到毛主席生活化的一面。在旧社会语文大多只教授“四书五经”那个年代,毛泽东却不喜欢研读经书,他喜欢中国那些古老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特别是关于反叛的故事。尽管他的老师“仇恨”这些非法书籍,说它们不是正经书,但毛泽东依旧屡教不改。“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说:“我们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要丢掉天条。”他敢于反抗压迫的精神,使他最终领导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的胜利,“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是一个非常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在阅读小说时,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究。他曾经很疑惑:为何小说里没有出现农民?后来经过分析思考后,他发现,因为农民是为那些书中的主角——有武力的名人卖命的。书里的人物都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我始终感觉,或许是因为这些问题,这些不经意间发现的问题,引起了他的深思,最终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主要是由工、农组成的,在那些所谓大人物眼中是不值一提的,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屑一顾,然而他们却恰恰忽略了人民的力量、群众的力量!相信大家都看过《建军大业》这部电影,片中蒋介石说过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毛泽东一代草民,贺龙一个山匪,周恩来一介书生,他们竟想与我抗衡?”然而就是毛泽东这些被蒋介石视作蝼蚁的人,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因为毛泽东深谙这一点,才有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从而也让我们看到毛泽东的智慧。

再说到毛泽东独立思考这一点,在他读书时,学校有很多清规戒律,但他却很有主见,许多规矩他都不赞成。他不喜欢自然科学和静物写生,只想专修社会科学。他非常清楚在那个社会,学什么更有用。这一点斯诺在书中也有提及:“毛泽东对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我认为其很大归功于他在少年时期对于社会科学的认真学习。”

那么毛泽东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杰出领袖,一个伟人;但同时又是一个学者,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还是一个敢于发出不同声音、敢于反抗压迫的斗士;一个嫉恶如仇的正义之士;一个智慧、有主见的研究者。“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毛泽东生自农民家庭,但他的人生却不平凡,他是一个英雄,他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他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正如《东方红》所唱: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我想成为毛泽东这样的人,不是因为他的名声家喻户晓,不是因为他的功绩妇孺皆知,更不是因为他是伟大领袖,而是因为他的高尚精神和伟岸人格深深感染着我,他敢于反抗斗争,“欲与天公试比高”;他对任何事情有自己深入的思考和独立的见解,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敢教日月换新天”;他斗志昂扬,“乌蒙磅礴走泥丸”,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始终是“乱云飞渡仍从容”。这些,才是我崇敬他的真正原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想成为毛泽东这样的人,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图强的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自己成为新时代大潮中的一朵飞扬的浪花。

 

在孤独中唱响青春之歌——《月亮和六便士》读书分享

初二(5)班廖婧涵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初二(5)班的廖婧涵,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在孤独中唱响青春之歌。

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位原本平凡的青年人,他有着旁人看来幸福无比的生活:他有稳定的工作,有房子,有家人,也有足够的钱。然而,在生活上一切看似都平静美好的时候,他却毅然离家去了巴黎,原因是他突然对艺术着了迷。

有人说思特里克兰德是个不懂得珍惜美好生活、不会生活的、奇怪的人,因为他曾经拥有过的物质,是许多人奋斗一生都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但我认为,他是个懂得如何去拥有自己喜爱的生活的人。在身边人都被名为生活的枷锁束缚住时,他认识到了自己心中的梦想是什么,并下定决心,大胆地去追逐他所热爱的。他的前半辈子都不是完全为自己而活的,但他将后半生全部注入在了自己热爱的绘画上;尽管不是绘画天才,但他是敢于为梦想而生活的勇者;可以说,他的青春,在他抛弃原先物质富裕的生活后才开始。

一意孤行的结果是肉体上无穷的痛苦,但思特里克兰德的勇敢带给他精神上的富足。就好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对淳朴生活的向往难以实现,桃花源记里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热爱,对世俗的厌恶,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带着这般伟大的心去贫困凄惨中闯荡的。每个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一人独来独往、没有朋友的无奈,也可能是看透世间一切、对身边人的不屑;但就算孤独至极,就算真的没人愿意理解自己,谁又会阻碍自己快活地拥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呢?不同于大部分人的青春发生在青年、少年时期,思特里克兰德在中年的困苦中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在孤独中唱响了青春之歌。

青春是什么样子的?人们通常把它描述为由美好,精力充沛和不息的奋斗组成的年轻时代;我们中的许多人将在青年时期消耗完自己的青春——青春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的短暂啊!

也正是因为青春的短暂,思特里克兰德在他的世界中的逝去才显得是如此的不足道,普通人的一生也几乎没什么震撼的大事发生——对于世界来说,我们都是如此的渺小。无论是在幸福中找到属于自己青春的音符,还是在孤独中唱响青春之歌,我们都应该了解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人会过多地因为你的生活而受到什么影响;可如果你是不平凡的人,你也许会改变无数人的人生。我们应该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大胆地迈开步子,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拼尽全力在有限的青春年华中奋斗出不一样的乐章出来。当自己真正做到这一步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不平凡的人,因为你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成为了最美的自己,在自己的青春之歌中奏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美妙旋律!

 

《根鸟》演讲稿

初二(6)班叶侗鑫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门:

大家好!

我是来自初二六班的叶侗鑫。今天,我想在这里给大家分享的书,是我心目中的经典青春文字——曹文轩的《根鸟》。这本节我百看不厌。每读一次,根鸟那鲜明的形象在我心里又扎根一次,牢固且难忘。

《根鸟》讲述的是一个叫根鸟的少年因一个离奇却别样浪漫的梦而开篇的成长史,更是每个少年的真是映照。在根鸟成长为坚强而有毅力的少年的漫漫长路中我仿佛和他一样沉浸在无边的、追寻目标的艰难跋涉里,日复一日地面对着幽邃的群山,潺潺的清溪,缄默的夕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处在自己的世界里,学着与自己对话。他在独自一人向西的路程里,善恶他皆见识过。不论是善良的,给予根鸟莫大鼓励的板金先生,还是诱骗根鸟到深谷替他挖矿。期间试图用红珍珠迷惑根鸟的疤子一行人,亦或是羞怯好客的秋蔓和金枝,都使根鸟丰富了青春的阅历,这些经历沉淀,凝为根鸟身上坚毅,善良的珍贵品质,使根鸟从一个小山沟的懵懂男孩一步一步走向成为成熟、沉稳的少年。

在根鸟这个形象中,我可以找到其映射的自己。

我们,这些正处青春年华的少年们,所向往的梦想,不正像是根鸟梦中反复出现的大峡谷,看似远不可及,却又有迹可循吗?我们在追梦的道路上,那些对我们施以援手的朋友、家人、老师不正像书中那位为根鸟的迷路指明了正确方向的板金先生吗?而当我们在看似无边的长路中偶然迷失了方向,被某些一时的贪图享乐冲昏了头脑,最后也总能亡羊补牢,迷途知返的经历,不正是更鸟被诱到峡谷当苦工,沉迷在赌博喝酒后猛然醒悟的遭遇的映射么?还有根鸟决定跳出在米溪的舒适闲散的生活努力追梦,追随内心理想,正是告诉我们每个少年,要勇于为自己创造新生活,有着停不下来的追寻,才会有目前尚不明晰的目标的最好答案。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曾经有一段经历真是与根鸟出奇的相似,曾经我有一段时间觉得学习好累,不如好好享受青春时光,每天就是想着吃吃玩玩,作业随便瞎划拉,有不会做的一抄了之,甚至有过这样保持现在的排名,浑浑噩噩上个还行的高中就算了,我沉溺在懒惰与享受里,好像落入茫茫大海,我的梦想从此受得渺小微弱,自此杳无音讯

可是在遇到了她后,我发现我余灰般的野心,悄悄地复燃,我留心她,她每天抓紧一分一秒,健步如飞,不拖沓,不为不必要的琐事分一丝心,在她身上坚毅与野心表现得尤为强烈,她有明确的梦想和目标,并为之付出百分百的努力,绝不糟蹋每一天。我开始觉得不甘心,开始想拾回被我丢弃许久的目标,就像再次遇到板金先生而迷途知返的根鸟那样。令我高兴的是,原来我的挽救还不迟,我开始学会做计划,学会抓紧时间,学会让心中的火燃燃不息。虽然只是很微小的进步,但在我心里就像撒了一大片嫩嫩的小芽,我决心用我的努力灌浇它们,我想这些梦想的小芽会在我的青春里,吐枝生根,生生不息。我相信我可以像根鸟一样勇于追寻自己,在迷雾中也能有信心地前行。这也是少年更鸟给我、给青春路上的少年们最好的启示。

愿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种子,学会播种、灌溉、施肥,愿每位少年的小树中能庭树飞花、灿烂韶华。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追风筝的人》读书分享

——初二(8)班许欢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追风筝的人》这本书。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处处受到本地人的欺负,异样的目光,加之战火的侵袭,让原本亲和的世界失去了本应快乐的儿时天地。大人的情感愁楚给了他们,在坏小孩面前,阿米尔产生了畏惧,然而,善良可爱的哈桑却时时都在保护着阿米尔,不让阿米尔受到任何伤害,他做这些,并不是因为阿米尔是他主人的儿子,而是因为他们之间那份真挚的友之约。然而,哈桑被打,被欺骗,被误解都因阿米尔的心境过于懦弱所制。最后,哈桑选择了离开,阿米尔的内心则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十几年后,阿米尔用行动弥补了多年前的过错,挽回了自己儿时的懦弱之行。”文章里的风筝是他们之间友谊的见证,哈桑在给阿米尔捡风筝时受到欺辱,而阿米尔却看之不理。事后,他们都在无声的躲避什么?”

"为你,千千万万遍"书中反复出现了这个句子,阿里对父亲的忠诚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阿里是父亲的仆人,也是一同成大的伙伴,情同兄弟,阿里的儿子——阿桑,一个兔唇哈扎拉男孩,是与我——阿米尔少爷一同长大的伙伴,我们一起游戏,哈桑愿为我做一切一切,哈桑与我的童年故事丰富而有趣,哈桑对我的忠诚表达就是"为你,千千万万遍",哪怕是我做错事,替我承担责骂,还是在危险时挺身而出。

这本书清新自然,以写实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这部小说流畅自然,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却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斯坦这个古老国家丰富的灵魂,激荡着善与恶的潜流撞击。因为这部书,让世界了解了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默默无闻的阿富汗斯坦人,这才是文学的魅力,也是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但是这部小说不仅如此,它之所以能够吸引不同民族、国家的读者,撼动读者内心纤细的情感,是因为它讨论了关于人性和人性的拯救问题,这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其实,人性的救赎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价值。

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一旦进入读者视线,就具有了独立客观的意义,不管作者的主观创作有没有意识到那些意义的存在,并不能否认它的客观价值。风筝是该书的灵魂,虽然只在小说的两个地方出现,却蕴含了丰富的意象,风筝可以是爱情、亲情、友情,更是作者对未来希望的象征。小说的精妙之处在于跳出了一般个人与社会前台背景的关系,跳出了人和社会那种互相影响的从属关系,儿子与父亲、人和祖国就像风筝那样,互相挣脱又互相纠缠,逃不出宿命的天空。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的是什么,但都需要我们勇敢的去追。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