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300元3小时_400元2小时快餐联系方式_400元2小时快餐联系方式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20-03-16来源: 作者: 点击数:

人教版 第八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东莞外国语学校 刘彦兰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中学生物学《健康的生活》主题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每个学生几乎都有得过传染病的经历,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升级为全球流行的传染病。本节内容作为“健康的生活”的第一节,将为进一步学习下节课《免疫与计划免疫》打下基础,做好知识铺垫。教材内容包括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这三部分,将使学生初步学会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还能知道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能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减少疾病的发生。通过本次学习,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传染病的预防观点,又能在掌握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锻炼身体强化免疫系统的功能是远离疾病的重要条件,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个人卫生习惯的好坏与健康的密切关系,能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自觉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生活化教学是本节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紧密联系时事热点新肺炎疫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突破点。所以,结合课本资料,以学生经历过的传染病流行事件入手,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初步掌握传染病及其预防的基础知识,加强感性认识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对传染病的知识有所了解,但无法完全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同时对传染病的病因、流行环节及预防措施不甚了解。

2.能力基础:学生初步具备对资料和实例的分析能力,但归纳、总结的能力较弱。因此,有针对性的设置梯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并提升其归纳、总结的能力。

3.心理特征: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热点话题感兴趣,乐于思考和发现问题,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尚有所欠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事热点,抛出有梯度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以切身体会可以更好地推动他们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2.能概述传染病的病因、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

3.能说出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能力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问题分析,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2.通过课堂小组交流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时事热点学习,学会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三)情感目标 

1.认同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生命观念,并关注个人卫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形成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责任感

  2.通过对人类与新肺炎做斗争的时事热点,呼吁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培养其珍爱生命、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1.病原体的概念。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四、教学难点

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概念教学”和“生活化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结合新肺炎时事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其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以新肺炎疫情作为教学素材,使课堂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流程以新肺炎为何为传染病、如何流行及如何预防一级一级铺垫,有效建构概念,并以此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利用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通过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的,让学生理解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促进学生的长久发展。以学生经历过的传染病流行事件入手,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责任感,呼吁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培养其珍爱生命、积极向上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依据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在“新肺炎”期间,你见到了哪些现象?自己和家人采取了哪些行为?你有什么感受?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P72“想一想,议一议”板块的内容。

3.引导思考:为什么有的病能传染?有的病不能传染?

 

 

1.交流:自己在“新肺炎”期间的所见所为和所思。

 

2.自学:完成“想一想,议一议”的内容。

 

 

3.交流: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尝试说出传染病的两大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

 

贴近时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

二、传染病的概念

1.提问:新冠肺炎属于传染病吗?它是由什么引起的?

 

2.链接生活提出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说出下列常见传染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3.提问:新型肺炎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1.学生根据经验和上面的分析,总结概括传染病通常是由什么引起的,并尝试说出传染病的概念。

2.交流流行性感冒、艾滋病、肺结核、蛔虫病等常见传染病的病因,尝试说出病原体的概念。

3.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

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和应用于生活。

通过阅读教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组织角色扮演活动:A同学患了新肺炎,带病来课室拿学习资料回家,当时天气冷,课室有B、C、D三位同学,门窗紧闭,E同学在课室外面。A同学拿完资料就回家,经过B打了喷嚏,B之后握了C的手,C的手碰了D的食物。之后B、C、D确诊新肺炎,E没有。

 

2.提出问题:是谁散播了新冠病毒?新冠病毒可能会通过什么途径到达B、C、D?为什么有的同学被传染,而有的同学没有?

 

3.小组开展探究学习,完成上述问题。教师巡查,留意学生完成的情况。

 

4.组织汇报、交流和归纳:组织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有需要时再进行补充。

 

5.链接生活提出问题:我们要怎么预防新肺炎这种传染病扩大传播?

 

1.体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自主学习课本流行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找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根据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组内交流。

 

4.汇报、总结:

(1)传染源:分析A为携带病原体的传染源,尝试说出传染源的概念。

(2)传播途径:分析B、C、D是经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这两种途径被传染,尝试说出传播途径的概念,同时补充传播途径的其他途径:生物媒介传播和饮食传播,并举例说明。

(3)易感人群:分析B、C、D、E都未曾得过新肺炎均属于易感人群,尝试说出易感人群的概念。

 

 

5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

通过学生的切身体会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也通过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锻炼其合作能力,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解决问题,还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加深

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献计献策:如何防止该病继续蔓延,同学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

 

2.组织汇报、交流和归纳:组织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有需要时再进行补充。

 

 

 

 

3.展示一组新肺炎预防措施的图片,快速判断, 巩固新知。

1.根据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组内交流。

 

2.各组汇报、总结:

(1)控制传染源:对患病或携带新冠病毒的同学进行隔离治疗,能分析出隔离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提出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多消毒等方式。

(3)保护易感人群:提倡多锻炼,提高自己的抵抗力,也能明确打疫苗是针对易感人群。

3.小组成员间先互相回答屏幕中内容,再集体回答。

 

 

 

渲染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问题探究意识。

 

以热点问题扩充知识,培养学生形成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加强感性认识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巩固练习

1.布置课堂练习:组织学生把习题册中“基础训练”和“提升训练”中选择题短时间内做完。

2.评讲:检查和提问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

1.练习:完成习题册的“基础训练”和“提升训练”中选择题。

2.检查评价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

以习题形式项固所学知识,通过检查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归纳:利用括号图引导学生梳理一遍传染病的病因、流行三环节和预防三措施相关知识。

2.提问展望:未来我们如何做好个人卫生,如何提高抵抗力来应对疾病?

1.重温: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小组成员间先互相回答,再选代表来回答升华健康主题。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升华情感,呼吁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培养其珍爱生命、积极向上的情感。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000000.jpg

七、教学评价

    选择生生互评、师生评价进行过程评价;选择对习题的评价进行终结性评价。

八、教学反思

1.本节教学引入时事热点新肺炎疫情的问题情境作为教学素材,使课堂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流程以新肺炎为何为传染病、如何流行及如何预防一节一节铺垫,有效建构概念,并以此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

2.本节教学巧妙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新意,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并通过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的,让学生理解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促进学生的长久发展。

九、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编2012.0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编.2012.0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师教学用书(初中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2013.10,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