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8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与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成功联合举办了“粤兵同上一堂课”语文教研交流活动。

来自三师二中的刘亚威老师与东莞外国语学校的许小羚老师携手带领学生品读徐志摩的诗歌名篇——《再别康桥》。正式授课前,刘亚威老师通过视频连线,向东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们详细介绍了图木舒克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学校的相关情况。两地的学生们借此机会进行了简短的互动,并留下了合影作为纪念。
授课过程中,两位老师从日常读诗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中的“再别”,请学生阅读诗歌后初步感受诗歌传达出来的情感。

在学生感受到的情感趋于一致的表象中,老师们生发出两个疑问:第一,诗歌的初步阅读感受往往具有欺骗性。《再别康桥》中真的只传达了一种笼统的“不舍”吗?第二,如果诗歌整体传达了一种情感,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诗歌拓展至七个小节的?
学生再度审视诗歌后,发现了诗歌中第5小节和第6小节中存在的明显的情感转变,以及第1小节和第7小节中的“轻轻”“悄悄”中暗含的情绪转化。诗情的转变,意味着诗人在写诗时经历了观察、沉思、判别等一系列思维过程。这样的思索过程必定在诗歌中留下痕迹,而找到这些痕迹,就能掌握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

学生们再次浸入对诗歌的探究中,寻找诗人思索过程留下的痕迹。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细致解读了诗歌的第2、3、4小节,理清了“物象——物象的特征——情感”这一线索,体会了《再别康桥》绘画美的同时,明了诗歌的情感为何能从第1小节的不舍,转移到第5小节的高昂。
通过共同赏析《再别康桥》,两校师生一起领略了诗中的康桥情怀。借助“粤兵同上一节课”这一交流平台,师生们得以充分交换观点,促进了彼此的学习和进步。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也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基础。
文本和课堂成为了我们沟通的桥梁,它们连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推动我们不断向前向上发展的力量。通过这种互动和学习,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激发了我们追求进步的动力。
撰稿:许小羚
编辑:杨笛
初审:刘亚威
复审:魏德才
终审:吕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