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300元3小时_400元2小时快餐联系方式_400元2小时快餐联系方式

教育科研 | 从梁山风云到湘西水畔:两部经典的别样世界——东莞市高中语文第二批“莞邑良师领读者”交流展示活动成功举行

发布日期:2025-02-27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春日晴好,暖阳融融,书卷轻展诵读时。2月21日上午,东莞市高中语文第二批“莞邑良师领读者”交流展示活动(第60-61期)在东莞外国语学校举行。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东莞外国语学校龚建兵副校长,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庄照岗,东莞市第五高级中学苏晓雯副校长,东莞市高中语文第二批领读者代表等。

本次领读活动通过对两部经典的研读,带领同学们一起从梁山风云走到湘西水畔。

一本是《水浒传》,由东莞外国语学校叶浩东老师领读,东莞外国语学校历史老师庞晓林和高二级学生林依蕾跟读。另外一本是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由东莞外国语学校的刘璐老师领读,东莞外国语学校地理老师严桃和高三级学生何熙邦跟读。本次活动由东莞外国语学校唐钰淳老师主持。

东莞市高中语文“领读者”交流展示活动由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庄照岗老师发起,采取“每周一书”的形式,由一名“领读者”示范领读,两名“跟读者”共同跟读,最后由嘉宾点评,并进行现场互动,期望借此带动更多的老师阅读,进而带动更多的学生阅读,在东莞形成好书共享的良好风尚。

C28C

活动伊始,由东莞外国语学校龚建兵副校长致辞。龚校长认为,近年来,莞外始终致力于建设书香校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开设阅读课程,打造班级读书角,并通过教师团队的读书会和推荐书单等方式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学生们在阅读中不断成长,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以及写作能力显著提升。此次“领读者”活动能够推动经典从书架上“走下来”,让读书分享在校园中“热起来”,助力每位同学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D716

领读者叶浩东老师以“《水浒传》的故事与流变”为主题,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了当中著名的四个人物——鲁智深、林冲、武松和宋江。

鲁智深拳杀镇关西出家,护林冲流落江湖;林冲遭高俅陷害雪夜上梁山;武松打虎复仇血溅鸳鸯楼成行者;宋江率梁山招安征辽讨方腊,终遭毒杀。四人皆与悲惨命运相抗,始终把握生命的主动权。    

叶老师总结,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否如同《三国演义》角色一样,是历史真实人物呢?他带着同学们回溯“水浒”故事的源头与发展,看看这些人物的真面目。

《水浒传》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据《宋史》记载,宋江曾率领三十五人起义,活动于山东、江苏一带,最终被官军捕获;南宋时期,民间说书兴起,宋江等人的故事开始在艺人中流行,并逐渐丰富完善;到了元代,水浒故事被大量改编为杂剧,其中以李逵为主角的作品最多,如《李逵负荆》《黑旋风大闹牡丹园》等。这些杂剧不仅丰富了水浒故事的内容,也塑造了李逵等人物的早期形象。

元末明初,施耐庵对水浒故事进行了搜罗、编辑、改编和创新,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水浒传》小说。

小说定型后,还衍生出众多作品。明朝中后期,兰陵笑笑生根据武松与西门庆的故事创作了《金瓶梅》;明末清初,金圣叹删去原著70回后面的内容,命名为《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清代俞万春创作了《荡寇志》,讲述了官军和地主武装围剿梁山的故事。在现代,也有许多影视作品对《水浒传》进行了改编,如1998年和2011年的电视剧版本,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最后,叶老师和同学总结:为什么《水浒传》能够自诞生至今长盛不衰?他认为,《水浒传》凭借跌宕起伏的故事、高超的文学技法、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至今仍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一直阅读。

D8D4

第一位跟读者是历史科组的庞晓林老师,他以“《水浒传》的错位时空”为主题,从《水浒传》中好汉们使用钱财的小角度切入。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书中人物频繁使用银两进行交易,如鲁智深、林冲、杨志等梁山好汉在生活场景中动辄使用银两,这与宋朝广泛使用铜钱的经济背景不符,而更接近明朝白银广泛流通现实的社会。其次,从文化角度看,《水浒传》中的江湖结社、帮派文化以及大量江湖术语的使用,如“剪径”“打尖”“瓢把子”等,反映了明代市井文化的繁荣,而非宋代的社会风貌。此外,从军事角度分析,书中出现的火器使用,如“轰天雷”凌振的火炮,也更接近明代火器普及的军事特点,而非宋代以燃烧性武器为主的军事状况。庞晓林老师指出,这种“错位时空”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作者施耐庵生活在明朝,其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然而,这种“错位”并不影响《水浒传》作为文学经典的伟大价值。相反,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让我们在研读经典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线索、碰撞新的思维火花,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所蕴含的丰富价值。

D732

第二位跟读者是高二年级的林依蕾同学,他以“水浒女杰”为题,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收获。她分析了梁山泊上存在感不强的三位女头领: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剖析她们在男性主导的江湖中如何以独特方式突破性别桎梏:扈三娘以沉默对抗命运荒诞,用武艺与清醒自保;孙二娘以暴力外壳践行道义,守护弱者并颠覆“良家妇女”刻板印象;顾大嫂则以市井智慧与果敢谋略主导行动,打破才貌枷锁。三人以不同姿态反抗封建礼教,既丰富了小说的女性形象层次,也通过其坚韧、智慧与勇气,为现代女性提供了在困境中重塑自我、活出真我的精神启示。

C087

领读者刘璐老师以“《湘行散记》中的灵魂牧歌”为主题,解读了沈从文散文中的“湘西世界”。刘老师首先向现场同学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小说《边城》最后留下了一个悬念,傩送是否会回来。你们认为傩送是否会回来呢?”阅读这本散文集,可以找到答案。刘老师通过梳理沈从文的创作历程,指出小说家沈从文和散文家沈从文的不同。《湘行散记》是以作者与妻子的书信往来为基础写成的,同时又是作者有意将湘西世界介绍给都市读者。这种双重对话使得文中常常会有刻意的疏离感。这些读者会缘着他的视角,依次进入沅州、鸭窠围、泸溪、桃源等空间,去 一一领略这些地方自然风光的绮丽。

通过分析,刘老师指出在重返湘西的旅程中,沈从文坚持以“乡下人”的目光来衡量由各色人等、各种职业、各种阶层组成的社会。他推崇的、尊重的是自然人性的美,而非权势、财富或学识等通常的“社会”标准。

结合文本,刘老师具体分析了散文集中的两重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对比,通过为小人物立传的取材和写法,作者回顾了旅程中见到的人们,表达了对湘西风情的爱恋和对人性的赞美。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鸦片、战争等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在对这些湘西人们的观察中,作者不禁思考历史的真实与人类命运。

对于教育方式的思考,沈从文在《虎雏再遇记》一文中讲述了他的真实经历。通过再遇虎雏的经历,他得到一个启示,只有将自然与知识相结合,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也只有以这样的教育去发展生命,生命才有其深远的未来。对我们当下的教育,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要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 然而与我过去情感又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湘行散记》在对画卷一般的湘西的山光水色、人事物象的描述中,呈露出作者对社会、人生、历史的独特悟解。

D38A

第一位跟读者是东莞外国语学校地理科组严桃老师,他以“湘行散记:地理褶皱中的文化肌理”为主题,基于乡土地理视角,从“褶皱”和“肌理”这两个地理术语切入,解读了湘西的山水自然环境和山水地域文化。结合散文集中的书写,具体分析了人文地理空间中的文化密码、经济地理资源驱动的生存图景、文化地理神巫之地的心灵景观、乡土地理地理视角的独特价值。严老师认为,《湘行散记》中的地理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板,更是驱动人物命运、文化嬗变的核心变量。这种视角让我们重新发现:湘西的传奇,终究是山河书写的传奇。

CC7B

第二位跟读者是高三年级何熙邦同学,他以“寻找生命的诗意栖息”为题,分享了自己阅读《湘西散记》的收获。书中所描写的“水手、纤夫”形象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展现了生活在湘西的人们与命运抗争的生存状态。书中无论是对湘西的自然描写,还是人文的记录,都值得同学们去阅读。

D6DC

最后,东莞外国语学校语文科组长华丽老师为活动作了点评。她认为,这场跨界阅读对话融合文学、历史、地理,并强调了经典著作对青年学生成长的关键作用。经典如《水浒传》《湘行散记》为学生构建理解世界的基础,历史与地理的解读也凸显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她和同学们分享了阅读的三重境界:从“读有字之书”到“读无字之书”最后到“读天书”,即初读是表象认知,深入研读能穿透文字,最后是融会贯通,参透生命本质。

D5E6

领略经典魅力,探寻文化精髓。本次“领读者”展示活动,不仅从多维度深入解读经典文学作品,还带领我们在阅读中观照自然、洞察世界、感悟人生,收获精神的滋养。叶浩东老师、庞晓林老师和林依蕾同学以不同视角剖析《水浒传》,刘璐老师、严桃老师和何熙邦同学则从多方面解读《湘行散记》,引领学生跨越思想的边界,抵达广阔的精神高地。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中,学生们深入思考、细品精悟,激发了前行的力量,实现了精神的成长。


撰稿:刘 璐,叶浩东

初审:刘 璐

复审:魏德才

终审:黄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