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许多人认为它是一个和旅游、问路有关的学科,专家把它定义为运用科学手段研究地球规律的学科。地理学属于理科,不仅具有其他理科所具备的理论性特点,同时具备文科的描述性;不仅具备基础学科的系统性、知识性,同时也具备应用学科的实践性。所以在这个学科中,北半球的你可以去观察大树,发现它南侧的枝叶茂盛而北侧稀疏;你可以去观察岩石,发现它的北侧布满青苔而南侧光秃;你甚至可以去观察蚂蚁洞穴,发现它的洞口大都朝南......下面我们就跟随身边同学们的眼睛,看看他们都发现了哪些有趣的地理现象和知识呢?
天气和地理
1班何沛莹、杜诺和3班王子韵同学都在回家途中惊喜的发现了雾!


这张照片是杜诺同学回东莞路上拍的,有大雾且天气晴朗。这是因为晴朗的夜晚,无云或者是少云,大气逆辐射变弱,对地面保温作用较差,地面强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面大气层中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

子韵的猜测,你们咋想呢?
照片中被雾气遮挡住一部分的楼非常高,可能是因为高空空气温度低,且临近回南天,水汽充足导致的。
影响:1.降低能见度,易引发交通事故。2.空气中的污染物与水汽结合,不易扩散,危害健康。
4班的吴丽琪和7班李宛瑜都是喜欢看云的小姑娘哦!你们喜欢吗?


地震云(Earthquake Cloud),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
原理简述:
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
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也有的认为,“地震云”的必然性尚缺乏实验数据,很可能是一种巧合。
地貌和地理

2班的李奕萱同学在人民币上发现的地理知识:
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溶岩地貌。
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温暖湿润的气候+水的强流动性
还有好多同学对喀斯特地貌很感兴趣,给我们发来了很多精美图片并给与了专业地理解析,有没有发现带着地理视角去旅游感觉棒棒哒?

高一4 胡凯南
这里还要突出点名方杰同学,你看到了别人没注意到的,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给你的地理知识点赞!

此外还有八班的李睿潼同学,你从旧照片中有了新发现,有没有满满的成就感!

沙丘:一般是指自然界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某些河谷以及干旱地区的沙地表面。沙丘的存在是风吹移动未固结的物质形成,所以沙丘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干旱和风。因为干旱的气候环境,物质才松散、不能固结,才可以随着风而进行搬运、移动。
另一方面沙丘的形成,是滥砍滥伐、草原破坏结果,破坏植被为它提供了丰富沙源。
水体和地理
1班黄海蓉同学的敏锐发现!

9班的刘咏欣拍摄的照片,提醒我们环保意识时时有,美好家园共建设!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一般认为是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导致大量N、P化合物排入水体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再加上水不流动、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壤和地理

做生活的有心人,你脚下踩的也有地理知识哦!一起看看看2班的陈英、施之乐,4班的萧雅欣给我们呈现的精彩!


生物和地理
8班方睿和9班陈乐瑶同学则是把目光放在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树木上,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发现吧!


东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秋冬季温和除了秋季可以落叶,初春也会有大面积落叶。主要原因是冬天过后树木的需要将树叶更换交替,让旧叶脱落才可以长出新叶。
农业和地理
你们爱吃甜甜的草莓吗?你们想过冬季的草莓生活在哪里吗?北方和南方的生活环境一样吗?这样种植出来的草莓和自然状态下生长出来的谁更好吃呢?一起来看看3班蒋禹航和5班李景玉发来的照片吧!

好处:
1、可以控制温度;
2、温室效应,造成大棚里面温度高,植物生长速度快;
3、大棚种植蔬菜不受季节的限制,具有打破时间差、空间差和地域差的特点;
坏处:
1、蔬菜口感不好,生长中容易得霉病;
2、大棚温度较高,不利于农药降解,容易造成农药残留;
3、大棚蔬菜光照不足。

影响:①提高土壤温度②克制土壤温度高速变化③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土壤营养④改良土壤物理性质⑤减少水分蒸发,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节水效果好⑥增加光合效果⑦防止土壤盐碱化⑧控制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害⑨促使作物的早期上市。
九班李珊妮同学的照片,你发现它的身影了吗?看看珊妮怎么说?

从图中可以看见一些农作物被一些白色透明的塑料薄膜覆盖着,像是盖上了一层棉被。其原因是塑料薄膜可以让阳光短波辐射透射进来,而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却不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薄膜内部,起到给农作物保温效果;另外也能涵养土壤水分,保持土壤疏松。
灾害和地理
1班杨紫淳同学大年初六与朋友相邀爬黄旗山,看看她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地理现象?

图为黄旗山轻微滑坡现象
山体滑坡成因分析:
(1)岩土类型。在水的作用下黄旗山的岩土类型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黄旗山的构造面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黄旗山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滑坡路段位于前缘开阔的公路,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黄旗山多日晴朗,土壤较干燥,后逢大雨,增大了滑坡强度。
影响:
若滑坡活动强度大,则易造成滑坡体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附近道路交通造成严重威胁。
2班的徐思遥同学在途径高速公路时,也有了相似但不相同的发现和思考哦,一起来看看吧!

我发现南方降水多,在山区易发生滑坡,此山坡不高,且方格线条较纤细,那是防止边坡泥土被雨水冲刷的防护设施。常见于新建山区高速公路边,方格里面一般都洒满草籽,便于植物尽快生长,以便保护边坡。
生活和地理

7班的刘沛君同学,在洗漱的时候也有惊人的地理发现哦!你们注意了吗?

无处不在的地转偏向力
1、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水下漏的漩涡成顺时针方向,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朝右。
2、地转偏向力在生活中体现在,鞋底右侧方向磨损较严重,右脚鞋底磨损程度比左脚严重,且走路自然情况下容易像右偏。
3、另外台风在北半球转向是顺时针方向,南半球逆时针方向。地转偏向力还会影响风向,洋流等,对生活中的气候影响也很大。
7班的汪思涵同学在观看冬奥会的时候也看到了地理知识的身影!


2022年第24届冬奥会在我国北京和张家口两地举办,北京延庆区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承办室外雪上项目。张家口崇礼区作为冬奥会选址的区位优势:
气温:崇礼区位于40°47'~41°17’,东经114。17'~115°34’,冬季平均气温约-10°C学期较长符合冬会气温-17°C-10°C等温线之间的条件。
2)地形:崇礼区海拔813-2174叫有足够的海拔及特定的地势条件,最大差为1361m,能够满足冬奥会雪上运动赛场建设的需求。
3)风速:崇礼区平均风速为二级,风速小,对奥运赛事影响小。
4)环境:环境好,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适宜举办户外体育赛事。
5)交通:崇礼区位于张家口市与北京市之间,交通便利,加上京张高铁的
开通提供了重要保障。
美景和地理
最后送上2班陈仪和10班格晓同学的两张照片,愿每一位同学都眼中有光,心有中海,目之所及皆是星辰大海,心中所期皆有春暖花开!


晚霞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微粒,就会发生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使每一个大气分子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或者落下的时候,,光线斜斜地到达地面,也就是与地面的夹角很小,这时阳光就要通过比一天中任何时候都要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这时候,波长较短的蓝、紫光,甚至靛色、绿色光,在漫长的穿越大气的过程中早已被散射得所剩无几,余下长波长的红色、黄色、橙色光能够一路“过关斩将”,进入我们的眼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霞的颜色。
鉴于篇幅有限,只截取了部分作业,还有很多同学你们也都做的很棒,让我们互相学习了许多知识。所以说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用地理的思维洞察生活中的点滴,你可能就会发现别样的感悟和精彩!愿大家热爱地理、热带生命、热爱生活!
撰稿:李晓丹、曹惠贞
审核:郑艳萍、李 江
编辑:杨 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