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4日,东莞市第一批省级财经素养课题联合结题报告会在东莞外国语学校顺利举行。本次结题报告会邀请的专家有: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评估室副主任许世红老师;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陈碧瑜老师;常平镇教育管理中心科研辅导员邝志伟老师。东莞外国语学校尹效登校长,东华初级中学沈传标校长和东莞外国语学校、东华初级中学、石龙中学三个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共同参加了本次结题会议。会议由我校教研处汪丽丽副主任主持。
一、结题汇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成员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三年时间辛勤耕耘,今朝细数收获。石龙中学汤逸山老师、东华中学汪成翔老师、东莞外国语学校张宏杰老师分别代表所属学校课题组,围绕课题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步骤以及所取的成果等方面对课题进行了详细陈述。
1.东莞市石龙中学《高中生财经素养教育主题活动研究》

汇报人:汤逸山老师
汤逸山老师介绍了石龙中学《未来财经》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此课程将财经知识和社会实践巧妙结合,学生通过参与模拟市场、模拟公司、职业体验、辩论赛、研学旅行、我是未来经济畅想家、对话企业家以及看电影、评电影、拍电影、演电影等方式,提高学生财经素养。在经历学科整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收入与消费理论、投资与理财理论、制度与环境理论、财富与人生等理论,能简单分析一些财政、金融现象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初步掌握与财经、金融等相关的实际技能。石龙中学《未来财经》的课程实施旨在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活动逐渐成长为具备合理、合规、合法的积累财富、分享财富、仗义疏财、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的财经素养未来人才。
2.东华初级中学《财经素养教育与社团活动融合研究》

汇报人:汪成翔老师
汪成翔老师向与会专家和嘉宾介绍,东华初级中学课题组积极承担了初中财经素养教育学生读本主题十二《资源与经济发展》以及相应的教师用书的编写任务。经过学习、整理、再学习、试写、再学习、重写、试教、修改、集中研讨、再修改、再讨论、再完善等系列锤炼后,课题组成员们的潜能得以激发、才能得以彰显,很好地完成了初中财经素养教育读本从无到有的创作任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财经素养,学校成立了“道德银行”,发行“东华币”,通过举办大规模的美术作品义卖、“迎新春,写春联”现场拍卖、“爱阅读、乐分享”图书义卖等渗透了财经素养教育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中的财经现象,把所学的财经知识灵活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3.东莞外国语学校《基于学科融合的中小学财经素养教育实践研究》

汇报人:张宏杰老师
张宏杰老师代表莞外课题组向专家和同仁们从“研究设计”、“研究的实施”、“成果与设计”、“不足与展望”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陈述了我校财经素养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与实践情况。目前,课题小组取得的成果与成效有如下几点:一是形成莞外“一点二面三线四评”学科融合财经素养教育模式;二是构建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融合财经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凝炼出学科融合推进财经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四是探索出了有助于提升学生财经福祉的新评价体系,达成了基于“学科融合是推进财经素养教育实践必由之路”的共识,课程设计与实施牢牢把握住了“以学科课堂教学为阵地”、“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与生活相融合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三大原则,逐步扩大课题研究效应,搭建桥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二、专家点评



结题汇报结束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评估室副主任许世红老师、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陈碧瑜老师、常平镇教育管理中心科研辅导员邝志伟老师进行了点评,高屋建瓴对三个课题给予了指导性、方向性的评价。领导专家一致认为,三个课题研究扎实、成果丰硕,牢牢把握住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所倡导的“学生为本、国家为重”的财经素养教育理念,开展具有各校特色的财经素养实践研究。专家们充分肯定了课题组教师敢为人先的科研精神和踏实科学的研究过程。此外,各位专家也指出了课题组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三、尹校长致辞

《基于学科融合的中小学财经素养教育实践研究》课题主持人尹效登校长作了课题总结与展望,对专家的指导、本校和兄弟学校的课题组成员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回顾了课题研究三年多来的历程,通过开展课题的研究,实现了教师成长、学科发展、学生素养的提升。尹校长表示课题结题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今后课题组成员还将围绕财经素养这一核心主题持续、深入进行研究,扎实有效地推进学校财经素养教育的落地,践行品质教育,培养品质人才。

东莞市第一批省级财经素养课题联合结题报告会的顺利举行,广泛地凝聚了财经素养教育同行的力量,充分地展示了财经素养教育多样化的成果,我校作为东莞市财经素养基地校,将继续加强财经素养教育与学科融合,在进一步提升学生财经素养的同时,以实际行动为财经素养教育发展注入莞外力量。
撰稿:陈文慧、陈 凤
审稿:汪丽丽、张宏杰
编辑:陈钰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