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疫情来袭,根据上级疫情防控要求,孩子们不得不离开美丽温馨的教室,开始线上学习之旅。
德育促人向善,智育教人求知,体育使人强健,美育助人识美,劳育养人劳力。疫情之下,坚持“五育”融合,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做到“停课不停学,防控、教学两不误”,俨然是一大挑战!初一年级数学教师集体备课,精心研课,用心上课,为孩子们带来了一节有深度、有温度、有趣味的线上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原理折叠24面体”。
课程介绍
折纸是一门艺术,包括很多的数学原理,莞外初中数学校本课程《趣味数学》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化的折纸艺术,让学生在富有亲切感的的活动中通过动手试验、观察验证,感受和体验平行、垂直位置关系,发现24面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运用有理数乘方运算、全等、轴对称、相似、比例等知识诠释折纸过程中每一步蕴含的数学原理,并且围绕全民抗疫设计教学任务,使科学性与操作性相结合、趣味性与严谨性相结合,将数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融合,让学生们重拾儿时乐趣,深入观察数学、了解数学、玩转数学,同时又能加深对抗疫的认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自身的努力支持祖国的抗疫事业。
让我们一起走进莞外美妙的趣味数学课堂吧

宣传海报

课前准备

蔡老师演示制作过程









详细步骤(没学过的小伙伴们可以一起加入进来哦)

创意大比拼
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孩子们在运用数学原理创意折纸的过程中,融入了对抗疫话题的思考,既体会到了动手操作的快乐,展现了思维碰撞的火花,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并非公式与符号的堆砌。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优秀作品吧。

初一(7)班 张沐妍
作品名:《陌上花开》
这周线上趣味数学课老师教我们折24面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到折纸中蕴含着丰富的几何图形和几何知识,折纸要用到数学原理去进行计算推演,是一项分配艺术。像我们折的24面体,每个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我们使用一张正方形纸,通过多次折叠,得到3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通过隐藏、重叠的方式,折成24面体。
在制作折纸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足,有点跟不上视频上老师的速度,好在线上学习视频可以暂停,可以重播,我通过多次尝试,反复播放视频,最终学会了折叠24面体。
爸爸3月9日去了抗疫第一线,已经十几天没有回过家,我很想念他,也很担心他的健康状况。妈妈告诉我:“抗疫总要有人冲在最前线,只有疫情控制住了,国家才安全,大家才安全,我们每个人才安全,我们每个人都要尽最大努力支持抗疫”。我在制作的24面体上,画了一个戴口罩的小女孩,以此号召大家戴好口罩,愿疫情早驱,人约不散,陌上花开。

初一(5)班 阮明谷
作品名《全球战“疫”》
24面体由全等的24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但是2的正整数次方里面并没有24这个数字,这意味着通过对折的办法没有办法直接折出24个三角形。通过微课学习我发现:原来恰巧在折纸的过程中,运用剪和贴的方法,可以让二的五次方——32减8,隐去八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数学是神奇的,就连折纸艺术这门看似和数学毫无关联的项目,其实背后也蕴含着奥妙的数学原理。与其它同学不同,我是先逆推出24个面,在上绘画创作,最后再折叠。因为如果已经把24面体做好了的话,是很难在上面创作的。
透过这个24面体,我希望疫情能快点过去,让一切恢复正常!


初一(6)班 江力同
作品名:《共同抗疫》
一听到要用抗疫主题来创作,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医护人员。想要模仿他们的口罩和护士帽。在制作过程中我觉得老师的方法有点“废纸”。所以自己上网搜了搜。发现其实一张正方形的纸就能搞定,其中的奥秘就是要打好格子,但是需要耐心。其实任何事都讲究“耐心”,毕竟“慢工出细活”嘛。

初一(5)班 陈心怡
作品名:《抗疫小魔方》
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今天迎来了“趣味数学课”。本节课可以锻炼我们的空间想象力,考验我们的耐心和操作能力。在制作过程中,因为我正方形裁得不标准,导致重新折了几次,最后才完善。作品呈现了一些疫情之中的小提醒,加上文字,是想让大家遵守抗疫的各项规定和守则,全民一同抗“疫”。

初一(3)班 扈馨予
作品名:《24小时的温暖守候》
前几天,我们在线上的趣味数学课程中学习了折24面体,原来折纸也是一项与数学有关的艺术呀!这个过程要耐心细致,比如要在正方形每条边的中点剪小口,这个步骤我太急于求成,没有关注到,最后修改才创作成功。我设计的24面体是想感谢疫情期间24小时抗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希望这次疫情尽快过去,我们相约莞外!

初一(6)班 邓兆桓
作品名:《防疫24面体》
折纸中,也是有很多数学知识的,折纸之前需要数学的精心测量,精准的计算,要一丝不苟,确保准确无误。疫情当前,我用自己制作的防疫24面体致敬医护人员。

初一(2)班 龙思妍
作品名:《多方“面”抗疫》
蔡老师带着我们折叠24面体的过程中,不但展示每一个步骤的细节,而且还不断追问每一步的原理,比如“多出的8个三角形怎么办”,“24面体的奇特之处是什么?”,其实做一个24面体并不难,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带着数学问题去探索,并在做好的24面体上写上抗疫的话语,让数学融入生活,贴近生活。

初一(4)班 任蓉
作品名:《星星一样的人》
作品本身就是用星空纸做的,许许多多的抗疫战士跟成千上万的星星一样,他们发着光,照亮了中国。我们团结努力、一起加油,一定可以战胜疫情!

初一(8)班 傅梓桐
作品名:《我们能赢》
在趣味数学课堂上,我试着运用数学知识致敬抗疫人员,希望用24面体把正能量传递给每一个人,向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致谢和表达敬意。
静莞战疫,我们能赢!

初一(4)班 刘彦桐
作品名:《抗疫,面面俱到》
在这场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只要我们服从国家安排,做到面面俱到,就一定可以战胜病毒。

初一(6)班 温文颖
24面体,它的每个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且其形状大小都一样。中间的四幅图是美术课上老师教我们的点线面,很有艺术感,后面是防疫的口号。做这个作品时正是雨天,许多群众都在排队做核酸,医护人员们非常辛苦,希望能早日战胜病毒,重返校园!


初一(5)班 陈晓玥
作品名:《春暖花开》
在做24面体的时候,必须要确定纸的尺寸,正方形纸的边长必须是大正方形纸的边长的一半。在折纸的最后,要用小正方形纸封住大正方形纸所折成的半成品的开口,我认为这一步最难,运用数学原理折纸不容易,但是见到手工成品的那一刻,非常有成就感!希望疫情早日消散,我们相约春暖花开时!

初一(1)班 易凯铭
折纸是一种艺术,一张小小的纸可以折出千变万化的图形。通过这次课程我才发现折纸是数学和艺术的结合,在折纸过程中可以感受几何之美、锻炼动手能力、培养认真专注的学习态度。


初一(7)班 袁秋瑜
作品名:《逆战》
在折24面体时,以为很简单但是实际遇到很多困难。在立体表面上作图很不容易。我用剪贴的方式,画好关于抗疫的图画再贴上去。做完24面体后,我发现24面体上有14个突出来的棱角,这与病毒形状相似,于是我插上触角,恰好形成了一个病毒的立体形状。经历了种种困难,终于取得了成功。我这个作品的寓意是:迎难而上,战胜病毒,共克难关!


初一(6)班 许子康
作品名:《不给糖就捣乱》
我认为24个三角形同一个三维空间中,通过平移,旋转,对称围成的一个立体图形,也就折面成体的组成方式。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封口,没有支撑点,我在顶上开个洞,用笔芯放进去摁压,使其牢固,而且美观,
我的创作灵感来自万圣节“不给糖就捣蛋”的话语,融合中西方文化。做成南瓜灯的形状呼吁人们要戴口罩,防疫从小事做起。

初一(1)班 刘紫萱
作品名《团结抗疫》
疫情终将过去,我所做的24面体只不过是抗疫的一小部分,让我们共同书写抗疫精彩,静待花开。

初一(3)班 李宸宇
作品名:《打败病毒》
折纸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这个艺术也加进了数学的奇妙成份。刚开始折这个24面体的时候呢,对于我这种动手能力不强的人来说,其实挺难的,每失败一次就重新看老师的视频,两次失败后我终于做出来了,这次折叠24面体让我懂得,做任何事情要不断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才有可能成功。

初二(7)班 滕子熙
作品名:《花开疫散》
趣味数学课用数学原理折叠24面体蕴含着许多关于对称,全等,相似,比例的数学知识。在我动手即将完成最后一个粘贴环节时竟然发现两张纸的边长比不是2:1。勇敢牛牛不怕困难的我,随即用刻刀裁成了2:1,最终作品完美地完成了,开心。24面体的每一个面都是紧密相联的,就像我们祖国人民的心一样,密不可分,众志成城,一起抗疫。同时在抗疫的过程中,我们也希望那些英雄可以带着胜利的笑容平安归来。所以我在24面体上,两个面一个字,“花开”各一个面,赋诗一首:
致英雄们,愿平安归来,花开疫散。

初一(9)班 吴雨荷
作品名:《共同抗疫》
制作一个24面体,致敬最美的逆行者,感谢岁月静好背后你们的默默奉献!全民一心,众志成城,战“疫”。我们必胜!

初一(3)班 温芷颐
作品名:《八面玲珑抗疫猜猜乐》
我制作的24面体是为了鼓励同学们在网课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努力,越来越棒,同时大家也做好防护,在居家学习中越来越自律,越来越优秀。
一方折纸的奇妙之旅,莞外学生将自己对于“抗疫”的感受和理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获得数学乐趣,于思考中收获抗疫感动。本节课渗透了“五育融合”思想,智育体现在让学生应用全等、对称、比例、相似等数学原理解决折纸中的数学问题,这背后就是对学生智育思维的培育;美育集中在通过对24面体的创意绘图,感悟其形状之美、线条之美,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动手操作折叠24面体的过程中,实现劳动态度、习惯的培养。而体育就体现在折纸操作中的毅志力培养。最不容忽视的是德育,生活即教育,疫情即教材,“以德带全”,学生将自己对于“抗疫”的感受和理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
撰稿:邓小可
审稿:梅淑萍、汪丽丽、张宏杰
编辑:杨 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