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您好!在这春暖花开、令人心旷神怡的大好时节,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五一”小长假!为杜绝各类意外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让孩子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快乐的假期,请各位家长和同学们牢记以下安全提醒:
https://v.qq.com/x/page/p3546cbb7dx.html?url_from=share
(视频来源于学校安全教育平台)
一、珍爱生命,谨防溺水
天气逐渐变热,溺水事故又将进入高发季,假期期间,家长务必要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
1.严格要求孩子遵守防溺水“六不准”:
? 不私自下水游泳;
? 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 不在无家长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 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家长要教育孩子遇见溺水人员,及时拨打报警电话110,同时向附近成年人求救,切莫擅自开展下水、手拉手等施救行为。
二、家长做到“四知道”:
知道自己的孩子去哪里、和谁去、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
如果孩子未在规定时间回家,要第一时间寻找。
三、外出游玩,注意交通安全
1. 外出时,遵守交通法规,不翻越隔离栏,根据红绿灯的指示走斑马线;路上行走,要注意来往车辆,不低头看手机或听音乐。
2. 不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未满12周岁不骑自行车上路,未满16周岁不骑电动自行车上路。
3.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自觉遵守地铁、公交车、长途大巴车等乘车规范,待车停稳后,有序上下车;不乘坐无牌无照、超员超载车辆。
4. 警惕汽车盲区,“三不”要牢记:不在车前跑,不在车后留,不在车边站。在家门口、小区内也不能放松警惕。
5. 开私家车出行,要提前检修车辆,确保车子状况良好;家长要做到开车时系好安全带、不看手机、不酒驾、不疲劳驾驶,安全出行。

四、重视居家安全
1. 关注家中火灾隐患,教育孩子不在家中玩火,告诉孩子不乱动、乱拆电线、插座和电器设备,避免电伤害;
2. 告诫孩子不要在阳台、窗户等危险的地方玩耍,谨防高空坠落,并让孩子牢记110、119、120等报警电话;
3. 要把刀具、药品等危险物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以免孩子发生意外;
4. 帮助孩子了解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并告诫孩子发现火灾不得逞能上前灭火,要及时报告大人或直接报警;
5. 教育孩子独自在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注意防骗、防盗、防抢。
6. 外出旅游时,请关闭家中电源总闸、煤气阀和天燃气阀,及时清理阳台楼道杂物,做好家庭防火安全工作。

五、欢度假期,关注心理健康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里,建议同学们可以走到户外,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假期中,提醒孩子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每天有计划地完成假期任务,不突击、不拖拉。请家长们适当留意孩子的心理情绪,发现有异常时,要主动过问并及时告知班主任和老师。如有必要,可拨打知音莞家24小时心理热线:0769-88881111。
https://v.qq.com/x/page/b3544wiuhdu.html?url_from=share
六、健康相伴,关注疾病预防
1.目前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如流感、红眼病、登革热、诺如病毒、水痘、手足口病、急性肠胃炎等,同学们要勤洗手,多喝开水,加强锻炼身体,有效预防春季常见传染病。
2.假期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期、生冷食品等,不吃隔夜菜,预防肠道疾病。
3.外出游玩不购买路边小吃、流动摊贩的食品,不暴饮暴食,以免发生食物中毒和诱发肠道传染病。
4.如果感到不适,应居家休息,不带病上学。若体温高热不退,全身症状较严重,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后前往医院就诊。

七、快乐成长,谨防校园欺凌
青少年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校园欺凌不仅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带来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为让孩子们度过平安健康、幸福和谐的校园生活,请家长和孩子们树立防欺凌意识,让孩子学会对欺凌说“NO”,与同学友好相处。
https://v.qq.com/x/page/e3544lp7dn3.html?url_from=share
关注恶劣天气安全
1. 目前,高温、暴雨、雷电等极端天气开始多发,假期期间家长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汛情预警信息,教育引导孩子不要在下暴雨、打雷期间外出;
2. 雷雨天气要远离高大建筑物和供电设施等,远离江河、水塘、水库等危险区域,防止遭遇洪水、雷击、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等危险;
3. 如果在外出时遇到暴雨,请注意防汛安全警示标志,避开排水井、沟渠和积水处,就近寻找安全避险场所;遇有紧急情况,请及时拨打110、119、120等电话求助。

“五一”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庆祝的节日。假期里,家长可以适当地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体验劳动的乐趣与辛劳,让孩子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劳动节的意义。

东莞外国语学校
2024年4月30日